贵州省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的 330 亩红薯,正迎来采收旺季 。

  走进包东村红薯种植基地,两台翻土机正沿着规整的垄沟缓缓前行,锋利犁刀深深扎进松软泥土,转瞬便将藏在地下的果实翻出,一串串红彤彤的红薯如宝藏般滚出地面。田垄间,村民们穿梭往来,弯腰熟练地拾捡红薯,轻轻拍去泥土,整齐装入袋中,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现在我们红薯处于采收的阶段,今天趁天气比较好,开始第一天大面积采收,我们采收的方式是‘机械+人工’的方式,一天下来两台机子加人工,一天可以采收13亩左右,预计在一个月左右采收完。” 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驻村第一书记雷志坤说道。

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红薯种植基地航拍一角。李昌焯  摄

  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红薯种植基地航拍一角。李昌焯 摄

  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村里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包东村共种植红薯330亩,并采用“订单农业”模式,提前与收购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收购标准与价格,从源头打通销售链路,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价低”的难题。

  “现在挖出来的红薯每一亩长势都比较好,个头比较大,预估每亩产量达到5000斤左右,我们和思南的一家企业签订的订单合同,销路也不愁了,所以说今年红薯的收益是比较可观的,既能增加我们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我们本村的村民就近就业。”雷志坤说道。

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红薯种植基地航拍一角。李昌焯  摄

  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红薯种植基地航拍一角。李昌焯 摄

  红薯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集体的 “钱袋子” 实实在在鼓了起来,更为村民在家门口开辟出就业增收新路径。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守着家、有活干、能挣钱”的生活愿景,真正让“产业在村里、就业在家门、收入有保障”的美好蓝图落地生根。

  “村里面种植红薯,我们就在这从种植到采收都到这干活,一天100块钱,来做这个大家都高兴,来的人也很多。”平庄镇包东村村民冉茂琴高兴地说道。

  包东村锚定红薯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以 “科学种植提质、机械化管理提效、订单农业稳销路” 为核心路径,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产品产销难题,更蹚出一条 “村集体壮大、村民增收” 的乡村振兴双赢路。(吴念 李昌焯)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