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 “质”育“金叶子” 茶韵润山乡
冬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吴家庵茶园,如同一块巨型翡翠静卧在层林尽染的山峦间,悄然积蓄着来年的生机。
茶垄深处,卷扬机的轰鸣声划破山野静谧。工人徐再银紧握犁铧,目光专注地沿着钢索牵引的方向,在茶垄间稳稳推进。铁犁过处,泥土翻涌,短短一分钟就“啃”出一条24米长的施肥沟。

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吴家庵茶园,工人在开展冬季管护工作。吴祥华 摄
“这台‘神器’真管用,过去15人一天的活,现在3人配合就能轻松完成!”徐再银笑呵呵地说,通过“一人稳机控速、一人精准调向、一人专注扶犁”的协作模式,配合十余人的施肥小队,一天能完成40亩茶园的深施养护。
泥土深处,茶树的根系正“饱餐”养分,为来年抽芽勃发攒足能量。
这片茶园的“苏醒”,始于2012年徐廷勇的返乡创业。当时,他创立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家乡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的生态优势转化为650亩优质茶园。然而,创业之初,产业规模小、加工设备缺、品牌力不足、机械化率低等“短板”弱项如同一道道枷锁,制约着发展脚步。
“单打独斗,种不出国际好茶。”2019年,徐廷勇联合多家主体成立贵州黔凝香茶叶有限公司,打响“抱团突围战”。公司整合全镇碎片化老茶园改造升级,以“机械化降本、标准化提质、品牌化增值”破局,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

工人在给茶园开沟施肥。 杨豪 摄
“每到冬季,经过多轮采摘的茶树养分已大量消耗,上部分已逐渐进入休眠期,但根系仍活跃,正是补肥养护、筑牢品质的黄金期。”徐廷勇介绍,企业锚定冬季管护发力,联合广东省农科院引入定制化农资、生产追踪服务与生态防控技术,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搭配升级后的机械化管护设备,以“科技+农艺”双轮驱动提效。如今,公司管护茶园超5000亩,其中950亩获欧标与有机“双认证”,5000亩整体达到欧标标准,“黔凝香”品牌口碑持续提升。
品质是基础,销路是关键。公司借力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现代化加工厂。一边携手黄山毛峰集团开拓海外市场,一边与安徽、湖北等地大企业搭建稳定产销渠道,彻底打通了“从茶园到茶杯”的通道。同时,创新推行“春茶名优化、夏秋茶大宗化”分级加工模式,让曾被当作“废料”的夏秋茶蜕变为高品质出口茶,实现“四季茶叶皆值钱”。

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吴家庵茶园。吴祥华 摄
当前,公司3条生产线高效运转,年加工欧标茶50万公斤、茗优茶4000公斤,产品畅销国内,更走进东南亚、欧盟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茶叶不仅筑牢产业根基,更成为天马镇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撑。公司通过承包低效茶园统一经营,每年为该镇白岩坪、杜麻、细山、苗落4个村355户农户发放土地租金110余万元,为149户脱贫户兑现分红4万元;茶园基地常年提供务工岗位,年带动5万人次务工增收500多万元。
“在家门口管护茶园,既能顾家,一年还能挣3万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苗落村村民杨碧珍一边麻利地给茶树施肥,一边笑着说。
茶叶产业既守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账”,又算好百姓富足的“民生账”,串联起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发展纽带。
如今,岑巩县以“基地提质、品牌增色、市场增值、带农增收”为思路,构建“企业引领、基地支撑、标准赋能、品牌带动”的全链条发展机制。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茶园3.5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32万亩、绿色防控茶园0.7万亩,培育州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初制加工厂8座。昔日不起眼的“绿叶子”,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金叶子”。(周燕 吴祥华 杨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