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4日电 题:贵州正安:以“水”为笔 绘就民生与生态新图景

  记者 张伟

  时下,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北郊湖湿地公园水清岸绿,众多民众漫步休闲,景致宜人。

图为正安北郊湿地公园。

  “十四五”期间,正安县以“水”为笔,系统推进水利建设,通过兴建水库化解“工程性缺水”,完善管网终结“内涝看海”,创新机制根治“管水难”。

  如今,骨干水源星罗棋布,供水管网纵横延伸,河湖治理重现碧波,智慧水务赋能管理。清泉入户,河清岸绿,水患变水利,资源变资产,为正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水动能”。

  固源:筑库强基

  “现在自来水管直接到家门口,再也不用半夜排队挑山泉水了。”正安县安场镇东坝村村民马先生感慨说。这背后,是正安县从“源”头上破解工程性缺水困境的持续努力。

  “我们不是没有水,而是留不住水。雨季水多白白流走,旱季缺水无处可寻。”正安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胜说,“十四五”期间,正安县瞄准水源工程建设,新洲、幸福、白狮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或快速推进。

  截至目前,正安县蓄水水库总数达27座,新增库容5075万立方米,年增供水量4046万立方米;上述水库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问题,灌溉着10万亩农田。同时,猫溪沟水库保障着经开区工业用水、幸福水库滋润着万亩良田……每一座水库都在“调丰补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织网:清水入户

  有了稳定水源,如何高效输送至千家万户?正安的答案是:“围绕水库建水厂、围绕水厂建水网”,实现从“小水窖”到“大水网”的深刻变革。

图为正安新洲水库。

  “十四五”期间,正安建成规模化水厂8座、标准化水厂29座,铺设输配水管网1547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率从18%提升至51.97%,自来水普及率达93.67%。

  在新洲水库附近居住的村民李会笑着说:“有了自来水,洗衣、做饭、喂牲畜,方便太多了。”

  正安县变化的不仅仅是农户家的水龙头,而是整个供水体系的升级。

  芙蓉江水厂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保障周边1万余人饮水安全;新洲镇茨梨水厂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覆盖两镇1.8万余人。供水管理迈向“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运营取代了分散粗放的管理模式。

  治水:河清畅流

  城市发展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里子”。曾几何时,一场暴雨就能让正安县城“看海”。

  “现在排水系统好了,这几年来再没发生过内涝。”一位县城老居民感慨说。这种变化得益于正安县实施的“地网疏通”工程。

图为正安污水处理厂。

  “十四五”期间,正安县推进县城区污水和排水管网建设112公里,实现雨污分离收集处理排放;排水防涝一期工程投资3875万元,铺设雨水管7.58公里,整治易涝点3处。

  污水管网改造力度更大,两个项目投资26516万元,安装污水管48.66公里,修复破损286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从70毫克/升提升至200毫克/升以上,意味着更多污水被收集处理,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石梁河污水处理厂在排水口设置鱼缸作为生物监测点。“鱼能活着,水就达标。”工作人员李弋解释说,达标水不仅排入河流,还被免费用于冲洗街道、绿化城市,实现“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

  这套“地下血脉”的有效疏通,彻底解决了正安内涝痛点,提升了城市韧性与安全度。

  管理:智慧管水

  水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河湖面貌上。“十四五”期间,正安突出抓好芙蓉江流域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正安县总投资约8818万元的重点河流治理工程,让芙蓉江、石梁河、马河、洪渡河等重点河段焕发新生。2024年,芙蓉江被省级评定为美丽幸福河湖。

图为芙蓉江一隅。

  每日黄昏时分,正安县北郊湖湿地公园便热闹起来。沿湖岸慢跑的周先生说:“这条步道绕一圈约5公里,我一个星期要跑2次。”

  监测数据显示,正安县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公众满意度达98%。

  这些成效背后,是一套智慧管理系统在支撑。“2+19+20+154”的管理体系,即两个专业公司、19个供水站、20个镇(乡、街道)、154个村居形成管理闭环,开创“供水企业+水管员”管护模式。这“行政化监管、企业化运营”新路径,推动了52个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业用水效率提升88%,为贵州山区水利管理提供了“正安样本”。

  “我们围绕‘源、供、排、治、管’五字诀,系统施策,攻坚克难,初步构建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周胜表示,“十四五”是正安水利投资强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广、生态效益最优的五年,为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山区水利特色发展之路。(完)

【编辑:张伟 】关闭本页
【编辑: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