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西方近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开拓者萧文灿

  萧文灿(1898—1963),字曜寰。贵州赤水人。其曾任中国数学会贵州省贵阳分会理事长,1948年担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校长,是贵州西方近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开拓者。

  萧文灿一生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留下了丰厚的成果。他在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教书育人30余年,有20多部译著问世,为贫瘠的西南地区引入先进的数学理论和西方科学教育理念, 开拓了贵州近现代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数学研究和教育的人才,使落后的贵州开始发展西方近现代数学的学术研究和数学的高等教育。

  萧文灿出生在贵州省赤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母亲娄氏贤惠善良, 父母是萧文灿的启蒙老师。萧文灿从小热爱劳动,刻苦勤俭。萧文灿从赤水县立高小毕业后, 考入贵州省省立贵阳第一师范学院。当时省立贵阳第一师范学院的校长是进步人士尹笃生,萧文灿被尹校长励精图治的精神所感,对于尹校长拒任县长的事也牢记在心。萧文灿也因而放弃了至少两次进官场做官的机会。第一次,1925年他刚从武大毕业,周西成(后任贵州省省长)聘他担任师部秘书;第二次,1940年他刚从德国留学归业,省主席吴鼎昌让他出任县长(任挑一县)。两次邀请都被萧文灿婉言谢绝,转而投身于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他常说的那句话:“从事教育工作要有自我牺 牲的蜡烛精神和甘当‘人梯’ 的高尚情操,才能终生安于教育而不见异思迁。”

 

  无论在条件较好的母校武大,还是在偏远的西昌技专,或是抗日困难时期的女子师院,乃至他当上院长的贵阳师院,以及为新中国教育服务的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萧文灿都把教育好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一位深受师生爱戴的师长。

  1921年,在赤水县教育界前辈付凤所的鼓励下,萧文灿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师从名师,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数学之旅。在大学,萧文灿攻读数学专业,成为著名数学家萧君绛的得意门生。肖君绛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士,他对近世代数、代数方程论、 群论以及其他数学基础学科的钻研都很深,研究的内容属于近现代数学较为困难的基础研究, 萧文灿学习这些课程都获得了优异成绩。时任数学系的系主任是著名数学家黄际遇,黄际遇对萧文灿勤奋好学的精神十分赞许,多次表扬其在数学上的天赋。1937年,萧文灿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数学研究院师从国际著名数学大师B· L ·范德瓦尔登,主攻近世代数,并从事新兴学科赋值论的研究,学有所成。留德期间,萧文灿还考察德国国民教育情况,深入大学调研大学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还调研中学数学教育情况,研读有关教育资料,为回国后发展西南地区和贵州教 育提供借鉴。1940年,萧文灿归国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萧文灿十分注重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工作理念,在数学研究上成就卓著。 萧文灿一生创作和发表了18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创作出版两本数学著作,编译出版了两本数学专著, 并且还有9部创作和编译的著作没有正式出版,这些学术论文和著作奠定了萧文灿的数学成就。萧文灿主要是在《武汉大学理科季刊》和《中等算学月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前者是学术性刊物,后者是普及性刊物。萧文灿在 《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上一共发表10篇论文,其研究内容和方向除了无理数理论外,还有不等式理论、 向量代数、无穷大分析、 集合论这四个方面。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无理数之理论》是萧文灿独立创作,长达36页。他在《武汉大学理科季刊》发表的论文有独立创作的,也有译文的,都是当时难度较大、较为高深的数学理论。在数学专著方面,1930年,他翻译了英国数学家哈代的专著《纯粹数学》;1933年,他译著的 《威斯两氏大代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被许多大学采用为课本。而他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当首推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集合论初步》,这是我国第一本集合论著作。1950年此书再版,印刷数达到28000册,是当时的畅销书,各高校都采用,且受读者喜爱。1992年,数理逻辑专家张锦文指出:“萧文灿的 《集合论初步》对中国数学界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部集合论经典著作,这本书既通俗,又具有一定广度与深度,实在是一本好书!”萧文灿的门生严栋开教授评价说:“《集合论初步》虽书名初步,然此书写得相当深入,绝非科普读物,但又容易懂, 可读性极强。 即使用90年代的观点来衡量,也是一本优秀的读物,这是因为作者功力深,目光远,将此门学问融化在心中,于是下笔如神。 ”

  此外,萧文灿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1950年,他受中国数学会之托,筹组中国数学会贵州省贵阳分会。1951年1月,中国数学会贵阳分会宣告成立,萧文灿当选为第一任贵阳数学会理事长。1951年8月15日至20日,中国数学会临时干事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萧文灿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代表有78人,选出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江泽涵、曾昭安、 萧文灿等21人为中国数学会第一届理事。

  1948年春,教育部派萧文灿担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校长。他到任后,通过多种渠道延聘外地教授、讲师,千方百计筹措款项将已停工的图书馆、理化楼建成,添置中外图书和仪器设备, 不仅为提高教学质量做了必要的师资和物质准备,更使师生们充满了希望。当他作为校长第一次跟全院学生见面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一是学习,二是学习,三还是学习。”半年后,他会同全院教师一起凝聚集体智慧,提出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上下一心办好师院的氛围。 师院的办学方针是:以新作风培养新校风;提倡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注意实事求是;以及经济公开、廉洁、实效、关心、团结、服务师生等。作为一院之长的萧文灿十分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 1949年7月,教育部在广州召集高校负责人开会,领到了一笔临时措施经费,按当时币值折算合黄金100两。他及时组织五人小组专门管理经费,费尽周折将纸币换成银圆或黄金存入可靠商铺,按月取息发放员工工资直至解放。面对物价飞涨,则将早期购买的大米、食盐及时运回师院存放食用,保证了学生的伙食。临近贵阳解放,形势紧张,萧文灿及时组建师院师生员工互助委员会,清理全院物资财产,保管好重要物资和档案。师生白天上课,晚间巡逻,秩序井然直到解放。通过这些举措,贵阳师院成为贵阳解放前能保证员工工资, 能 使学生吃饱饭的学校。 萧文灿也因此被教职工誉为 “师院灯塔” 。萧文灿在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最为困难的时期担任校长,时间虽然很短暂,但他努力把学校 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今天的贵州师范大学来说, 应该记住这位伟大的校长, 他的精神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底蕴所在。(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