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寒意渐浓,独山县上司镇甲里村的田野间略显萧瑟,然而,在甲里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内,温润的暖意却让人格外舒适。

  大棚内,工人们正弯腰俯身,小心翼翼地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羊肚菌种,这片原本在冬季闲置的土地,正因这小小的菌菇,焕发出勃勃生机。

  “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大棚,里面种的可是我们村的‘黄金菇’。”甲里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昌国指着眼前成片的大棚,语气中充满欣喜。

  据了解,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还集营养、药用价值于一身,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经济价值显著。

  去年,甲里村紧盯菌菇市场需求,试种了100余亩羊肚菌,收益非常可观。今年,该村迅速将羊肚菌这一特色菌类作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羊肚菌产业扩大。

  杨昌国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根据我们去年的试种经验,羊肚菌的亩产量预计能达到600斤左右。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每公斤可以卖到160元。”他补充道,“现在种植的这批羊肚菌,预计在明年2月就能新鲜上市,正好赶上市场的需求高峰。”可观的经济效益,让杨昌国对这项产业充满了信心。  

  产业的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村民。在基地的大棚里,村民杨玉芝正和工友们一起忙碌着,自今年9月以来,她就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以前冬闲时候,基本没多少活干。现在好了,在基地里干活,每天能收入100块钱,而且时间固定,不耽误照顾家里。”杨玉芝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像自己这样在基地稳定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特色产业真正成为了他们增收的“稳定器”。

  “去年的试种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我们村集体又追加投资20万元,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00余亩。”杨昌国说,资金的注入和政策的扶持,为产业的扩张装上了“加速器”。

  站在大棚里,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杨昌国对产业的规划愈发清晰。“下一阶段,甲里村还将持续深耕特色菌菇产业,强化对羊肚菌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把控,并根据市场情况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杨昌国说。(谢煜)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