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23日电(崔程思蓓)11月20日至11月22日,2025年黔台科技文化交流团一行走进贵州黔西南、贵阳等地。来自台湾的企业家、学者们先后探访超级工程、民族村落、文化场馆与职业院校。这场以“科技文化”为纽带的交流,让台胞沉浸式触摸贵州发展脉动,更以跨界智慧为贵州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支招。

  11月20日,交流团首站便聚焦“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站在这座主跨1420米、垂直高度625米的超级工程之上,脚下是深达625米的峡谷沟壑,眼前是群山连绵的壮阔景致,台湾同胞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一震撼瞬间。“从设计到建造都展现了顶尖水平,贵州‘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名不虚传!”台湾企业家陈慧文感慨,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典范,为文旅融合提供了绝佳载体。交流团成员围绕桥梁科技文化传承、研学产品开发等展开探讨,认为可依托大桥独特IP,打造兼具科普与观光价值的文旅线路。

交流团在花江峡谷大桥前合影

  交流团在花江峡谷大桥前合影

  在黔台科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上,台胞们结合考察所见各抒己见,为贞丰文旅发展建言献策。“贞丰作为糯米之乡,可借鉴台湾观光工厂‘前店后院’模式,打造两岸糯米主题研学中心。”台商刘丽萍建议,让游客在亲手制作糯米制品的过程中,探寻两岸饮食文化的同源脉络。台湾屏东大学科技系博士萧郁霖则提出,可推动两岸文化跨界融合,打造特色文创街区,还可与台湾高雄餐饮大学开展合作,吸引台湾青年参与当地民宿、酒店的特色服务,实现人才交流与产业升级双赢。从事新媒体行业的台湾青年程禹寰表示,贵州的山水与文化极具故事性,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通过小人物视角讲好“贞丰故事”,增强文旅吸引力。 夜幕降临,者相镇的黔台民族联谊晚会热闹开场。两岸同胞同台献艺,歌舞相映成趣,歌声笑声中,两岸情谊愈发浓厚。

  “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两岸同胞最牢的纽带。”台胞臧家麟说,这次行程不仅是考察交流,更是一次“寻根之旅”。在由台湾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资举办的贵州盛华职业技术学院里,盲人乐队的学生和老师为远道而来的台胞演奏台湾经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每一段旋律都化作跨越山海的问候,让台胞在贵州的山水间感受到家的温暖;而在周钟瑄文化交流中心,“贵州开台第一人”的历史足迹,让台胞们感受到两岸“血脉相连”的渊源;在中国红十字会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共同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的研学活动,更让民族与国家认同感深深扎根。

  三天行程虽短,却架起了黔台合作的“连心桥”。台胞们纷纷表示,贵州的发展速度、文化活力让人刮目相看,回去后会积极宣传贵州的资源与机遇,推动两岸在农业、文创、旅游、教育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

  “科技为媒,文化为桥,此次交流活动让两岸同胞在相知相融中凝聚共识。”贵州省台办交流处处长张华表示,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黔台各领域合作,让两岸智慧共同助力乡村振兴,让两岸情谊在交流互鉴中持续升温。(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