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0日电(余文捷 乔洪波)当戏剧文化遇见思政教育,一场围绕王阳明心学的文化盛宴在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展开。江西省话剧团日前受邀到校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阳明三夜》连演三场,场场爆满,获得师生一致好评。这不仅是一次优质文化资源的“引进来”,更是该校“马院+书院”育人成果“走出去”的重要展示,凸显了学校以舞台艺术+思政创新姿态推进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

 

  自办学以来,学校便将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深度融入育人体系,逐步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育人环节。该模式既让学生深入探寻阳明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还引导学生将“事上练”的精神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焕发蓬勃生机。

  立足“马院+书院”育人体系,学校以省级金课“百年党史・一路红歌”为牵引,以省级科研项目“高校场馆育人”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特色育人成果走出校园、辐射贵州,深度融入社区、企业、乡村等多元场景,实现育人价值与社会效应的同频共振。

  引进来:筑渠引活水,文化育人提质增效

  在资源引进方面,学校通过联袂共建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学术研讨拓宽育人深度、国际交流传播文化魅力等举措积累诸多典型实践。近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国书画院贵州分院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每年联合高校组织学生开展茶文化、汉服文化、琴棋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活”起来;举办“纪念王阳明550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学理深度阐释阳明心学精髓;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等省内外知名学者举办高端讲座30余场,为师生搭建起与名家对话的桥梁;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分论坛,吸引德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学者参与,对标贵州“四大文化工程”,集中展示学校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的育人成果,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学校已开展“阳明文化”主题活动89次,“阳明读书会”“棋类运动会”等常态化活动超40期,逐步形成“周周有读书会,月月有文化讲座,年年有学术论坛”的育人格局,“贵阳信息科技学院阳明书院”已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为深化沉浸式育人理念,学校多次组织在“阳明洞”“玩易窝”“何陋轩”等历史场景中开展现场研学,让师生在实景浸润中感悟“龙场悟道”的人生真谛,为育人模式创新积累宝贵实践经验。

  学校还积极鼓励师生走出国门传播阳明文化:数字传媒学院教师、思南土家剪纸非遗传承人陈露露以“阳明文化+非遗剪纸”为创作理念,其作品先后亮相德国海泽堡艺术展、2024驻华使节夫人文化交流展,凭借独特的文化表达获得外国友人一致好评,成为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亮丽名片。

  学校相关育人成果得到媒体集中报道,有效打破“校内循环”壁垒,实现了育人成果向“社会广泛传播”的关键突破。

  走出去:成果显特色,育人模式辐射拓展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正是学校构建开放育人生态的核心举措。近年来,学校持续拓展与社会优质文化资源的合作维度,一方面引进企业名师入校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身贵州现代化建设实践,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锤炼本领,形成“内涵发展”与“外部辐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只有打破校园围墙,推动内外资源流动,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引进来’是夯实育人底蕴的根基,‘走出去’是彰显办学特色的延伸,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最大化育人效能。”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校长唐建荣教授表示。

  三场《阳明三夜》话剧演出,既是文化资源“引进来”的成功实践,更是育人成果“走出去”的有力见证。学校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深化“马院+书院”改革,在“引进来”中厚植育人底蕴,在“走出去”中彰显办学特色,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注入持续动力。(完)

【编辑:张伟 】关闭本页
【编辑: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