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贵州村马”活动赛事为媒介,聚焦志愿服务、行业服务、文化展演、成风化俗彰显文明温度、文明尺度、文明厚度、文明广度,将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融入全过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贵州村马”有机融合,让“贵州村马”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平台、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寄托。

  目前,通过“贵州村马”系列赛事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又吸引接待游客1112.23万人次,“贵州村马”话题全网浏览量突破12亿次,旅游综合收入108.01亿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志愿服务暖心,彰显“贵州村马”文明温度

  志愿服务是“贵州村马”赛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让文明实践不止于口号,更化作群众能触摸到的帮助、能感受到的温暖,以千余名志愿者的参与,将文明暖意铺满赛事服务的每个环节。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三都县坚持将文明实践与“贵州村马”赛事深度融合,以“贵州村马”志愿服务活动为核心,围绕赛事全流程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招募返乡大学生、返乡务工人员和各行各业志愿者,组织开展交通向导、秩序维护、后勤保障、文明劝导、文化展示等一系列有感有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务保障,着力提高游客获得感、体验感,志愿者用行动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温度,让“贵州村马”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碰撞,更成为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生动注脚。

  2025年以来,已招募村马服务志愿者1000余人,累计服务群众约50万人次,总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8000小时以上。

  落实志愿服务职责。“村马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贵州村马”赛前、赛中、赛后,在沿路沿线,他们一边用手势引导车辆分流,指挥交通,一边微笑着为游客指路,引导游客有序出入;在赛道旁,他们维护现场秩序,引导观众文明观赛,防止出现拥挤、争吵等情况;在后勤保障区,他们积极为赛事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协助,搬桌子、贴牌子、进厨房、搬盘子等。

  营造志愿服务氛围。为了让文明理念更直观、更深入,通过“视觉引导+互动传递”的方式,让文明理念悄悄走进每个人心里,在赛场内精心布局20余块文明提示标识,内容涵盖爱护环境、文明观赛、尊老爱幼、有序排队、团结互助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馨内容,时刻提醒群众规范言行,做文明行为践行者。同时,通过设置文明实践服务台、志愿服务站,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向现场群众、游客发放“贵州村马”环保垃圾袋、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移风易俗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

  行业服务提质,彰显“贵州村马”文明尺度

  行业服务的水准是“贵州村马”赛事留住游客、打响口碑的关键。赛事的火爆出圈带动文旅产业升温,也要求服务行业以更规范的流程、更优质的体验、更贴心的保障,为游客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爽心”“游只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的旅程。

  多形式做好行业规范培训。三都县以“文明、诚信”为服务理念,以优质服务为突破,推动服务行业提质升级,让优质服务成为展现当地文明形象的重要名片。针对酒店、餐馆、办事窗口、公共交通等与游客体验密切相关的重点服务行业,精准发力,联合贵州文旅职业学院,开展全县涉旅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活动期间游客体验。同时发挥交通、市监等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指导作用,对酒店、餐饮、公共交通等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32场次,涉及人数1000余人,内容涵盖服务礼仪、沟通技巧、行业专业知识等内容,推动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队伍职业化。

  多融合提供优质游玩体验。通过《三都水族自治县以“旅游名县”建设引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升“贵州村马”品牌,增强县域旅游影响力,全力打造世界水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已初步取得成效。其中,在“住”方面,三都县各酒店持续提升接待礼仪、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水平。目前,全县酒店基础设施齐全,类型多样,增值体验丰富,真正做到质价相符,以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喜迎八方游客,做好“住之安心”。在“吃、购”方面,赛事期间不仅有三都特色美食现场“投喂”观众,还有“水家一桌宴”的长桌宴体验;全县更有民族工艺品企业62家、个体工商户108家,研发推出服装、包具、礼品、工艺品等一批现代化实用文创产品。同步开展食品安全检查与物价核定,保障消费安全,做好“食之爽心”“购之称心”。在“游”方面,除了“贵州村马”主活动外,延伸开展马队巡游、马术表演、篝火晚会、无人机+焰火秀、风情踩街巡游、江边音乐会以及水族马尾绣体验、水书体验、水族医药体验、非遗研学等民族特色系列活动,打造草坪露营、马上旅拍、马文化墙体彩绘和网红打卡点等项目,做好“娱之开心”。

  多举措优化惠民服务保障。三都县对于“宠粉”手段层出不穷,不仅实行赛事期间“三免”政策,所有“村马”系列活动、景区景点均免门票;活动期间整合机关单位、居民小区、城区公共停车位等1.2万余个停车位免费让游客、群众停放;开通县城至西部赛马城免费公交专线供游客、群众乘坐。并开设“一码游贵州”“旅游行业大模型”平台,提前为游客科学合理规划游玩路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好“游之舒心”“行之顺心”。

  图为三都县涉旅行业培训开班仪式。

  文化展演赋能,彰显“贵州村马”文明厚度

  “贵州村马”赛事不仅延续了水族赛马传统,更成为民族文化魅力绽放的窗口、群众精神的食粮、民族团结的舞台。

  着力打造文体旅融合模式。三都县依托“贵州村马”赛事,成功打造“赛事+节庆+民族文化”的文体旅融合模式,将本土民族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结合,让“贵州村马”成为长桌宴、鱼包韭菜、铁板烧、贵州百种火锅等民族特色美食,铜鼓舞、芦笙舞、竹竿舞等水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多民族美食、文化展示的窗口,展现各民族文化特色特点,并延伸开展马队巡游、马术表演、篝火晚会、无人机+焰火秀、风情踩街巡游、江边音乐会以及水族马尾绣体验、水书体验、水族医药体验、非遗研学等民族特色系列活动,让游客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5年以来,“贵州村马”活动现场吸引150余支民间表演队伍参与,其中既有群众自发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方队,也有网络达人组建的新潮方队,不仅实现了“一场赛事就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着力展示民族非遗。在“贵州村马”赛事活动期间,非遗展示成为最亮眼的环节之一。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族剪纸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马尾绣传承人飞针走线,编织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水书先生手持水书典籍,讲解水书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核心魅力;民族方阵队伍展示环节,水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特色服饰、美食与表演轮番登场。

  着力促进交流交融交往。“贵州村马”赛事活动开展以来,在场内,来自全县105个村(社区)的群众齐聚一堂,带着本村本民族文化习俗、特色美食在此互相交流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以游客身份组团到达三都,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共跳民族舞、共同歌唱祖国、放飞孔明灯,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大繁荣景象。在场外,2025年7月,“贵州村马”远赴内蒙古锡林郭勒、新疆伊犁,以马为缘,搭建了跨越山海、万里同鞍的友谊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水族双歌“旭早”绽放大草原,唱响“盛世同歌”的文化盛宴;国庆节期间,锡林郭勒带着内蒙古马、乌兰牧骑演员、非遗好物奔赴贵州三都与水族文化来一场特别的双向奔赴,奏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

  图为贵州村马活动现场。

  图为贵州村马现场展示“水族马尾绣百骏图”。

  化风成俗惠民,彰显“贵州村马”文明广度

  “贵州村马”既以活动赛事破陋习、激活力,又以文明瞬间展风貌、先进典型树导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文明素养的同时,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借“村马”破陋习树新风,激内生动力促文明转变。通过开展“贵州村马”系列赛事活动,传递“爱运动、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理念,引导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形成“爱马多一人,牌局少一人;养马多一人,懒汉少一人;赛马多一人,酒桌少一人”的良好风尚。在贵州村马火爆出圈后,中和镇水族骑手石绍张返乡创办三都窍亮马业有限公司,他不仅自己养马,许多外地骑师也把马匹寄养在他的马厂里,如今靠着养马、赛马、售马,他年收入超10万元。同时,三都县更是投入财政衔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群众养马,让更多的群众在养马、爱马、赛马上激发自身内生动力,逐渐甩掉过去爱喝酒、爱打牌的坏习惯。

  捕“瞬间”挖故事显精神,以鲜活场景展文明风貌。开展“灵绣三都·文明瞬间”有奖征集大赛,通过面向社会发布征集启事,重点挖掘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文明礼让、诚实守信等文明瞬间,涌现一批参与拍摄者和作品,进一步挖掘和传播乡风文明故事。2025年以来,全县涌现出诸多暖心文明故事,让“贵州村马”成为展现新时代文明风貌的鲜活窗口,是一种体育赛事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以一个瞬间带动一批、影响一片,推动三都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树典型立标杆带风气,靠正向引导焕乡风新貌。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向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爱岗敬业等榜样标杆学习的社会氛围。2025年以来,王胜林家庭凭借守护“麻风村”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潘吉得则因用钢盆“叫醒猴子河”的善举,被评为贵州省第九届道德模范;在商户门店,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评选出18户“文明经营户”;在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以耐心、细致的服务,帮助群众、游客解决各类问题,彰显民族团结与文明服务精神,评选出40名“石榴籽”之星。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