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31日电 (记者 瞿宏伦)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贵州电网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00余项,申请PCT专利74项、授权美日欧专利7项,实现国际发明专利“零”的突破。同时,贵州电网构建“1+3+N”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宽转化渠道,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持续攀升。

  记者31日从南方电网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获悉上述消息。

  “十四五”期间,贵州电网研发投入总额49.19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4%;累计完成成果转化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超40%;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00余项,有效发明专利占比从“十三五”时期末的19.86%提升至52%;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连续5年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截至2025年9月底的一连串成绩,彰显了贵州电网“十四五”以来持续加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的巨大转变。五年来,贵州电网建优建强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研项目承担能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创新平台建设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在提升科研项目承担能力方面,贵州电网立足特色优势,构建全方位创新发展格局。

  在盘州市羊场乡纳木村,贵州电网科研团队通过采用光伏智能断路器等设备对农村电网进行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分布式光伏监控平台,构建起一套“系列端设备—新能源网关—系统主站”分布式新能源数字化技术,光伏消纳能力提升30%以上,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

  从纳木村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等一个个示范区落地,到“伏羲”芯片等自主研发大国重器技术领跑,五年来,贵州电网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书写下了首次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首次”“首个”“首创”纪录。

  数据显示,五年来,贵州电网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5项、南方电网公司项目215项,科研项目承担能力和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我们围绕‘国家所需、南网所指、贵州所能’,聚拢创新资源形成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科研品牌,优化形成防冰减灾、柔性配电网、电算协同3个重点打造特色方向和新型储能、多能协同调度控制、智能传感与量测3个长期坚持示范方向,以及N个业务支撑特色方向,构建了全方位创新发展格局。”贵州电网创新与架构部总经理汪锐表示。

  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方面,贵州电网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AI赋能业务提质增效。

  黔中腹地贵安,5.5万公里输电线路状态在贵州电网公司运行分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一览无余。曾经需要20人三天分析的百万张巡检照片,如今“大瓦特”0.4秒就能处理一张。16000套可视化终端与AI无人机编织的智能巡检网,让隐患识别准确率达到99.02%。

  黔东武陵山区,5383台视频终端与11万个自动巡视点位,将160座变电站巡检时间从800小时压缩至2小时,截至目前,系统已自主发现设备缺陷587项,避免事故27起,使当地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1.83小时。

  “十四五”以来,贵州电网依托南方电网“大瓦特”,人工智能融入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各领域、全环节,累计完成40个应用场景落地,覆盖电力生产、调度、服务全链条,成为推动贵州电网公司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在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能力方面,贵州电网立足区位优势,奋力搭建省部级创新平台。

  “从全世界范围看,输电线路覆冰仍然是一大难题。基于‘冰眼’,我们在贵州建立起876套覆冰监测系统,实现了贵州输电线路未来3天覆冰预报,覆冰预测准确率达92%以上。”贵州电网一级领军专业技术专家曾华荣说。

  依托梅花山“云贵准静止锋”代表性气候条件,贵州电网不断深化防冰减灾研究。2024年5月,实验室获“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称号,成为南方电网首个省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

  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贵州电网创新平台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先后获批建设贵州多能源安全接入与输送保障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全省重点实验室,为“十五五”时期打造国家级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贵州电网立足基层实际,深化拓展知识产权成果产出质量。

  “找到了,图像显示是G9柜下部区域异常放电。”在10千伏盘首线盘龙首府配电室,贵州电网遵义桐梓供电局燎原供电所副班长凌洪手持超声波集群光电成像巡检仪巡检装置对开关柜进行检查。

  凌洪使用的装置属于员工自主研发。“该装置相比传统测试设备,测试时间缩短70%,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在经济效益方面,使用该装置巡检每条线路可节约近4000元,有效降低电网故障和因停电导致的经济损失。”贵州电网遵义供电局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甘毅介绍。(完)

【编辑: 】关闭本页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