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7日电(廖槐花)“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是过去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如今,在七星关,“冬闲”时节人不闲、“冬荒”之际地不荒,在广袤的田野间,处处劳动景象,乡村振兴的脚步一年四季都不停歇。

朱昌镇双堰社区九安合作社蔬菜基地呈现出丰收的一片繁忙景象。 夏文婧 摄

  走进朱昌镇小屯社区九丰蔬菜基地的黄瓜大棚内,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包装作业。此时,黄瓜已临近采摘收尾阶段,待采摘结束后,大棚将迅速开展土壤施肥、翻整等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种植做好准备。

  “我们基地目前有57个大棚,占地面积达508亩。一年种植两季黄瓜和西红柿,等这一季结束后,还会种植青菜和芹菜。”贵州九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赵安帮说,农忙时,公司年用工量最高达120余人,一年发放的工人工资大约在240万。大量用工需求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更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比在家里面种庄稼强多了!种一季庄稼,扣除肥料、玉米种等成本,一年最多也就赚1万块钱左右。但在这里,最少都有两三万块钱。在这大棚里一个月的务工收入,够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和人情往来。”务工人员王美一边熟练地将黄瓜装箱,一边笑着说道。

朱昌镇双堰社区的九安合作社蔬菜基地 农户正在采收蔬菜。 廖槐花 摄

  双堰社区的九安合作社蔬菜基地同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63岁的务工人员陈文敏和工友们以流水线式的操作采摘蔬菜,手起刀落,一颗颗白菜被收割下来,随后迅速捡菜、装框、上车,整个过程效率极高。

  “秋冬时节,我们基本上没什么农活,庄稼都收完了。特别希望有人来发展产业,这样我们不仅有事情做,还能赚点零花钱,感觉挺不错的。”陈文敏笑着说。

  今年,双堰社区九安合作社蔬菜基地依托朱昌镇优越的土质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盘活“冬闲地”,大力发展速生蔬菜种植,面积达300余亩。这些蔬菜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安顺等地,市场前景广阔。

工人在黄瓜基地里穿梭采摘黄瓜。廖槐花 摄

  “目前,我们日均采收量约10吨,地头收购价达每吨2400元。”双堰社区九安合作社蔬菜基地负责人付奎介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用工需求,有效盘活了“冬闲地”,让群众在冬闲时节也能获得稳定收入。

  为保障冬季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朱昌镇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做好病虫害防控指导。同时,对上市蔬菜进行样本检测,从源头把控质量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今年,我们积极引导7家种植主体,发展种植除‘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以外的豌豆尖、芹菜等特色蔬菜700余亩,通过科学的种植规划和市场导向,有效填补了冬季蔬菜市场的供应缺口,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朱昌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成宗义说。

  如今,在七星关广袤的田野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座座充满生机的大棚,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菜地,共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冬日“增收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完)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