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绿水青山蕴宝藏 林下药材促增收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7日(黄迪雅)走进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的茂密林间,一片繁忙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正利用林下空地,抢抓农时种植淫羊藿,一株株嫩绿的幼苗在林荫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这片曾经静谧的山林,如今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经济舱”。
盘活林地资源,找准发展新路
怒溪镇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直是镇党委政府着力破解的发展课题。围绕全县“2+2”主导产业布局,抢抓淫羊藿发展机遇,通过深入调研和市场考察,淫羊藿这一名贵中药材进入了视野。
“淫羊藿具有喜阴的生长特性,非常适合在林下种植。”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姚登银介绍,“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既能保持生态平衡,又能增加群众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2025年以来,怒溪镇党委、政府将林下淫羊藿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在发展起初属于“三零”状态(零基础、零经验、零技术),面对这全新领域,该镇没有盲目蛮干,第一时间组建成立怒溪镇淫羊藿产业发展专班,制定《怒溪镇发展淫羊藿产业工作方案》,明确发展路径,先后8次对淫羊藿产业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实行领导班子联系包保制度,实地到村指导100余次,对全镇范围内的土壤成分、气候特点、林地资源、野生淫羊藿分布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在地楼村、大坪村、梵星村、棉花村确定最佳种植区域。
科技支撑保障规范种植管理
在大坪村淫羊藿种植基地,技术员正在指导村民进行规范化种植。“种植密度要适中,底肥要充足,栽植深度要合适......”技术员耐心地讲解着种植要点。
为确保种植质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潜心学习取真经,镇淫羊藿专班积极向上对接,邀请县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过程技术指导。组织镇村干部、种植能手、有意向的群众,先后6次赴兄弟乡镇虚心请教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市场行情、风险难点。同时,借助贵州科学院选派到该镇的3名驻村干部,充分发挥其专业性,为村级淫羊藿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权威的指导性意见。
“以前林地都闲置着,现在种植淫羊藿,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收入。”正在劳动的村民严大叔笑着说。
多方协同发力发展信心倍增
为推进产业发展,怒溪镇多措并举,积极鼓励农业大户种+合作社种植淫羊藿模式,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头逐一研判各村种植大户,创新建立了分级分类的动态管理台账,将大户精准划分为三类:一类为“潜力型”,即明确表达种植意愿,有待动员转化的群众;一类为“规模型”,即目前已种植其他农作物且达到一定规模,具备转型基础和条件的群众;一类为“经验型”,即拥有丰富种植经验和技术,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群众。针对不同类别,我们实行差异化引导策略,由各联系村领导带队,主动上门、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讲政策、算效益、解疑虑,进行精准宣传动员和种植推广。通过激发大户带动力、合作社组织力和村集体凝聚力,有效形成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种植氛围,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主体基础。
“镇村的干部跟我们讲了很多发展淫羊藿的惠农政策,也给我们详细的算了收入帐,增加了我们参与发展淫羊藿的信心。”大坪村种植大户吴祖刚表示。
生态经济双赢乡村振兴可期
林下种植淫羊藿,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更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怒溪镇正如火如荼进行栽种,今年计划种植600亩淫羊藿,目前已完成212亩、63.62万株幼苗的栽种,带动2000余人次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发放群众劳务工资20余万元。
“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途径。”镇党委书记冯楠表示,“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为全县加快推进国家级特色中药材产业集群示范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让这片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放眼怒溪镇,连绵的青山下,一株株淫羊藿正茁壮成长,它们承载着群众增收的希望,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