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凉都,人情的暖城。

  这里的气候,是天地馈赠的清凉;这里的人文,有社工守护的温暖。六盘水,一座因“凉”而名的城市,还谱写着一曲由内而外的“暖”城乐章。

  这背后,是六盘水市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中的深耕与探索。近年来,该市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基层政权建设及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将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书写了一份富有六盘水特色的“社工故事”。

  当帮助困难家庭解决一次难题、当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场活动……每当看到群众问题得到解决、露出满意笑容时,身边这群沉入网格、走进楼栋、贴近居民的人总能收获“被需要、被信任”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

  近年来,为让这群辛勤服务他人的社区工作者也能感受职业荣光、社会温暖、生活美好,六盘水市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做优做强社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强化激励、壮大力量等多种途径,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队伍,为提升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为破解社区工作者职业吸引力不强、晋升通道狭窄的难题,我们着力完善职业发展与薪酬保障体系,建立了与岗位等级、工作年限、专业水平、绩效考核结果相衔接的薪酬动态增长机制,稳步提升薪酬待遇水平。”据六盘水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政权建设和志愿服务科科长蒋涛介绍,除了薪酬保障,我们还健全社区工作者递进培养、岗位晋升机制,选拔政治素质强、文化素养高、群众基础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推选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不断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渠道,进而提升了职业的“含金量”与吸引力。

  今年50岁的余盛良是水城区双水街道双水社区党支部书记,也是政策受益者。

  “我们现在有保障干起工作来不仅底气足,而且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他坦言,自己从2018年就在这干社区工作了,以前是‘被动响应’,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居民真正需要什么,但如今却是‘主动向前’,对一个网格的人、事、物、地都一清二楚,不踏踏实实为居民解决问题都会感觉无颜面对……”

  关爱不仅在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六盘水市为社区工作者购买养老、失业、工伤和公积金等“三险一金”、采取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季度与社区工作者谈心谈话这一系列人文关怀和制度保障,也让许多像余盛良一样的“老社工”用“新革命”,正为六盘水的基层治理写下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针对社区工作者来源单一、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六盘水市积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明确“选”的标准,拓宽“入”的渠道,规范“退”的情形,促使社区工作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知识能力互补的良性结构。

  “今年的医保收缴工作已经开始了,要及时给家里人缴纳哦。”记者在见到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居委会主任陆沁时,她正走家串户为辖区居民传达最新消息。

  眼前这位开展工作得心应手、和大家相处十分融洽的社区“行家里手”,很难让人猜出她干社区工作才仅四年。

  时间,是一个刻度,可以磨平棱角,也可以磨砺锋芒。陆沁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被选举为社区主任。她在所在的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创新开展的“微爱计划”“儿童议事厅”“一老一小生日会”等举措都实现了基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也令绝大多数居民都为之点赞,称其为“最美社区”“活力社区”。

  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还得益于六盘水市将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了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的培训体系,采取学习观摩、擂台展示等形式,赛成绩、比实效、找差距,进而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矛盾、提供精准服务的能力。

  “我们日常能有机会参加很多培训,不管是应急处置还是抢险救援,都能让我们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群众。”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居委会主任陆沁说道,特别是自己有幸在去年7月份参加了‘2024年第一期革命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后,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到底能为居民做些什么呢?陆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也找到了答案: “我要做政策的‘翻译员’、做民情的‘联络员’、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做文明社会的‘引导员’。”她表示,对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每当能帮助居民解决一点点问题时自己也会得到成就感和获得感。未来,将会继续努力让辖区居民能够“有事找党群,没事常来玩。”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六盘水的广大社区工作者,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居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更多彩……下一步,六盘水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在社区工作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赋能、职业化保障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社区工作队伍,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王润)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