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部门积极落实“绿色税制”政策导向,通过税收杠杆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森林资源增长最快、人工造林面积最大……一系列的数据见证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所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贵州为例,绿色经济占比已达48%,正逐步成为西部绿色转型的重要样本。

  走进贵州绿色低碳发展图景的一角,一家家制造业正在用合规经营的理念,在绿色转型发展道路上不断书写更新的故事。

  “小税种”亦有“大作用”,要走好绿色转型第一步

  走进黔西南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现代化厂区整洁有序,中控室内技术人员正结合监控视频与实时数据,远程精准调控锅炉焚烧、发电机设备运转。这份高效运转的背后,是绿色税制与精准服务共同发力的成果——税务部门通过深挖环保税申报数据价值,为企业环保升级之路精准导航。

  作为贵州省第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该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被纳入绿色税费政策重点辅导名单。兴义市税务局依托企业环保税申报数据,对废气排放量、废水污染物浓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分析,精准指出废气处理效率提升、废水循环利用优化等改进方向,并同步解读污染防治设施投入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积极响应辅导建议,加大环保投入力度,配置国际领先的烟气净化系统和渗滤液处理系统,引入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一系列升级后,企业环保能耗较原有水平下降1%-2%,废气、废水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通过余热锅炉回收焚烧热量转化电能,实现热能高效利用,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8%,年处理量达40至43万吨,年发电量约1.4亿度。

  “税务部门用数据帮我们找准了减排增效的突破口!”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子健感慨道,“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后,不仅环保税负担明显减轻,今年上半年已累计享受环保税减免40余万元,还因能耗下降叠加享受了更多所得税优惠。实打实的税惠红利缓解了资金压力,让我们更有底气推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

  为充分释放绿色税制的生态保护效能,兴义市税务局主动将服务端口前移,依托环保税申报数据建立企业污染治理动态档案,为绿色企业定制“环保税优化+优惠政策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通过“面对面”政策宣讲、实操流程演示等方式,常态化推送“绿色税收政策清单”,引导企业根据数据反馈精准改进生产工艺,确保税惠红利精准“滴灌”环保领域,助力企业在减税降负与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独山县,贵州独山上峰水泥有限公司也在“环保税”的驱动下,开始了自己的绿色转型。

  作为一家年产能超百万吨的现代化水泥厂,贵州独山上峰水泥有限公司曾长期面临废气、粉尘排放压力。2023年,独山县税务局“服务专员”在走访中发现这一问题后,主动对接企业开展“环保税专项辅导”,通过“数据比对+政策解读”帮助企业算清“环保账”:若将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国家标准50%以下,可享受环保税减半征收优惠;若进一步降至30%以下,更可享受减按75%征收的政策红利。

  “税务部门用折线图直观展示了减排与减税的关系,让我们意识到环保投入不仅是成本,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企业负责人俞锋表示。在政策激励下,独山上峰投入1200万元升级废气处理系统,安装高效脱硫脱硝设备和粉尘收集装置。改造后,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较基准值下降62%,生产工艺优化使吨熟料能耗降低8%,全年节约标煤1.2万吨,同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

  “新行业”充满“新机遇”,合规才能提升竞争力

  在各类绿色“小税种”引导传统制造业向绿色生产与消费转型时,一批因“绿”而生的新行业,也在抢抓发展新机遇,不断开拓新风景。

  在毕节市,一家名为碧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从事着新兴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行业。他们采用一种名为“预处理+湿式厌氧发酵”技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油脂、沼气等产品。2018年运营至今,累计处理餐厨垃圾18余万吨,每年能转化生物油脂、沼气等产品2000余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024年,该公司“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无废城市”建设征集案例。

  “我们在餐厨垃圾处理领域形成规模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内控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盲区’,所幸税务部门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不仅为我们精准推送适用的优惠政策,还通过实地调研为企业解答疑惑、排忧解难。”谈起公司发展,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段佳楠坦言。

  针对企业的政策困惑,毕节市税务部门及时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带着定制化政策“礼包”上门服务,实地了解环保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改造和升级状况,梳理企业涉税诉求问题清单,根据“精准画像+申报分析”与征纳互动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政策辅导、远程办税、风险提醒等全方位支持,帮助企业扫除涉税盲区,让企业感受到绿色发展、合规经营带来的“实惠”。

  “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税务合规内控管理体系,还在前端强化涉税风险防控,积极‘防未病’。今年以来,我们已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133.9万元,企业将用好这笔税惠资金,探索建立更绿色、可循环、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信在政策赋能和绿色助力的双重加持下,一定能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更美更好。”段佳楠说。

  另一头,一种新产品也在建材行业兴起——响应“无废城市”建设要求的新型建材。

  毕节市长泰源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从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建筑材料企业。该公司主要以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作为原料,整个生产线没有废渣废水产生。凭借环保、保温、隔热等特点,公司产品通过新型墙体材料的认证,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年,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约占企业总收入的7%。多年来企业始终坚持技术自有,一路走来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帮助,今年以来,我们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超88万元,未来我们将坚持‘诚信为本、绿色发展’的经营理念,注重品质建设,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该公司会计武桂兰为税务部门的优惠政策和贴心服务赞不绝口。

  “高风险”未必“高收益”,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新与旧,不仅是形式,更在于理念。

  过往,许多制造业存在只重效益不重环保的经营认知,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奖惩体系,难以有效引导企业转变生产理念与方式。

  但十八大以来,这一形势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2018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了开阳县青利天盟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黄磷生产企业深夜违规排废,严重污染环境等情况。该警示片的播出后,青利天盟受到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多次约谈,环保整改过程中,企业一度陷入了停产整顿的局面,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企业发展的金山银山”,带着从环保整治中得到的启示,青利天盟秉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的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了《46项生态环境问题及“举一反三”自查环境问题(一厂一策)整治方案》,系统推进厂区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企业共投入资金1.15亿元进行环保整改。通过系列整改措施,企业清洁生产已通过相关部门现场验收,厂区及周边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夯实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环保不达标整治中,青利天盟清醒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该企业以管好“三个关口”为抓手,不断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抓牢源头关,对产生的水、渣、气等环保问题进行系统工程治理,强化源头管控。定期开展厂区大检查工作,检查人员将异常情况记录登记上报,公司以专题会形式研究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严控质量关。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磷化工企业学习交流,借鉴最新工艺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对生产过程中的存在的难点问题,组织技术部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及时调整方案。把好财税关。强化对财务、税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招录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充实财务部人力资源,严格按照财经纪律对各项费用进行归集,主动预测监管,对企业税务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自查,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近两年来,该企业未受到行政处罚、未被税务机关提出风险疑点数据。

  合规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赢得社会信任的货币,是实现长期商业成功的战略支柱。凭借着合规的经营理念,近年来,青利天盟荣获开阳县民营企业营业收入10强、开阳县民营企业劳动就业贡献10强等称号,并获邀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在青利天盟的“破壳新生”中,税务部门的合规引导与精细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据监测 - 实地核查 - 精准辅导 - 长效管理”的全链条工作方式,依托税收大数据的分析运用,构建了更加精准的风险预警模型,提前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做到早提醒、早纠正,助力企业在合规的轨道上稳健发展。同时,税务部门依托电子税务局等系统,自动识别企业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并精准推送。借助开阳县税务局税企交流群等线上平台,定期发布各类税费政策解读文章、申报操作指南视频,内容涵盖申报时间节点、申报流程、税收优惠政策信息等内容,确保企业应享尽享,近两年来,该企业已享受各类税费优惠政策近300万元。

  从利用税务合规反向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到在新行业中统筹安全与发展走出新道路,再到以合规为主线实现“重生”,一家家企业的故事,无不为当下经营者如何在合规经营中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范本。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坚持合规、投身绿色,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道路愈发清晰。(蒋征)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