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 ),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贵阳。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有一个关于废止中医的动议,顿时引起中医界的不满。在北平行医的施今墨立即组织 “华北中医请愿团” 奔赴南京请愿。据说当时汪精卫的岳母得了疑难病症, 请了许多西医来看,治疗均无效果。有人劝他不妨请施今墨来诊治,施拿脉之后,对症下药, 果然收到奇效,汪精卫于是给施题词送匾。自此以后,罢黜中医的奇谈怪论销声匿迹。

  这个力主弘扬中国医学的施今墨就是贵阳人。他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因父母体弱多病,少年时的施今墨便立志学医。他跟随舅父李可亭学中医,20岁时即通晓中医理论,独立行医。然而他的父亲施誉鸿是个做官的人,认为读 书做官才是正途,不由分说把他送进了山西大学堂。不料,他因为反对大学堂“西斋”创始人、外国传教士提摩泰的专横,被学堂开除, 不得已转入山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京师法政学堂。

施今墨和夫人

施今墨和夫人

  在京城,他结识了革命党人黄兴,加入了同盟会。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施今墨以客卿的身份帮助黄兴制定了《陆军刑法》 《陆军审判程序》 《陆军惩罚令》 等法典,后又在山西参加革命党人组织的 “尚志学会” 和 “尚志学校” 。1919年,应顺天直隶水利督办熊希龄之聘,他出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他见政局动荡,理想难以实现,便决意弃政从医,不再过问政治。

  他原名施毓黔,行医后改名施今墨,意在崇尚墨子的 “兼爱” 主张,悬壶济世,博施于人,无论贫富贵贱。废止中医的政令取消后,北京成立了中央国医馆,焦易堂为馆长,施今墨为副馆长。国医馆会集中医优秀人才, 研究中医、中药,整理中医典籍、资料, 改进和推广中国医学。中央国医馆还在许多地方设立分馆,中央国医馆贵州分馆成立于1936年,附设有国医研究所及医学股、药学股和推行股,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教授 11人。

  施今墨热爱中华医学而能与时俱进,认为中医必须改进,中西医结合、兼容并包、取长补短, 乃是振兴中医,使祖国医学不断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1932年,施今墨以自己多年行医所得的资财,在北平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 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医学院, 改变了中医长期以师徒、父子传习为主的传承方式,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华北国医学院首开中西医结合的先河, 既开设中医的《黄帝内经》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难经》 《本草纲目》等课程,又开设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细菌学及内科学、外科学,还增开日语、英语、德语。 在教学中,强调中医 “辨证施治” 的要义, “全面精察, 苦心探索” , 重视临床经验,但不偏执一说,“博采众家之长” 。这所医学院前后办了16期, 每期40人, 共培养出600多名医师, 贵州名中医袁家现就是这个学院的毕业生。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挂牌行医的中医师必须经过考核。北平成立了中医考核委员会,聘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做主考官。 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四人受聘为主考官,从此声名鹊起,被称为“京城四大名医” 。施今墨在北平有很高声誉,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华北医药界代表,当选为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立法委员。他在会上提出了《整理中医书籍案》《改革中药剂型案》《兴办中医学校案》《改革发展中医案》等。 国民党溃退大陆时,施今墨拒绝离开大陆,并于 1949年9月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严正声明,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卫生部部长登门拜访施今墨,施今墨被推选为第二、第三、 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和中医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委员。1953年,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了施今墨,深情地对他说:“施老先生,我请您当老师,谈谈祖国医学的发展问题,这是当务之急啊! ”听了施老一番宏论之后,周总理恳切地说,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我们不但要让中医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让西方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的重要财富。在一次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施今墨, 勉励这位南北驰名的中医对祖国医学事业多做贡献。

  施今墨振兴中医的理想和愿望在新中国得以实现,为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他将珍藏的 100多个验方献给国家,并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中医研究, 努力探索中医的改革、发展。 “文革”中,年事已高的施今墨被折磨病倒, 他的女儿跑去找周总理,施今墨才得以被秘密转移到安全地方保护起来。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写了一首五律呈送周恩来和邓颖超,诗中写道:“大恩不言报, 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余恨生亦早,未能随井冈。 路歧错努力, 谁与诉衷肠。 

  1969年8月22日,施老在京逝世,享年88岁。1983年,《施今墨临 床经验集》出版,以告慰一代名医施今墨的在天之灵。(资料来源《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