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31日电(记者 刘美伶)“十四五”以来,黔西南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322.0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78.86亿元。
记者31日从“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9场——黔西南州专场获悉上述消息。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刘美伶 摄
“十四五”以来,黔西南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加快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黔西南州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2.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三五”末的35154元和11441元分别增加到2024年的43248元和15459元,年均分别增长5.3%、7.8%。深入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9.6%,比“十三五”末增长3.47个百分点。
黔西南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黔西南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三医”、国企、公积金、财税等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四单”工作模式获“贵州省综合改革示范奖”,新市民计划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作为国家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擦亮“贵人服务”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经营主体从“十三五”末的24.67万户增长至2024年的32.22万户。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国际友城合作,“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累计建成高速公路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5公里。盘兴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兴义万峰林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6个城市航线。外来客商、游客入州更加快捷,大山里的农特产品出山更加高效。
黔西南州坚定实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三次产业协同并进。一产平稳增长,推进茶叶、蔬菜、薏仁米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擦亮“普安红茶”品牌,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8个,“望谟八步茶”“晴隆脐橙”等19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十三五”末的49%提升至2024年的58%。二产蓬勃发展,原煤产量从“十三五”末的1220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1494万吨。深入推进地方电网和南方电网“两网”融合发展,发电量从“十三五”末的340亿度增加至2024年的440亿度。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贵州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和2025年以来黄金产业产值连续突破百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2024年的41.5%。三产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三五”末的50.4%增加到2024年的53.3%,服务业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黔西南州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和“万峰成林处、阳光黔西南”旅游品牌,推进文旅、体旅、康旅、桥旅融合发展,全州接待过夜游客年均增长14.82%。2025年如期建成“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成为引流超级IP,“引爆”旅游市场。万峰林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黔西南州荣获“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兴义地质公园获批“世界地质公园”。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等赛会,喀斯特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入选首批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同时,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弘扬“加油文化”、赓续“笔山文脉”、推进“兴义文教”,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兴义市入选中国文化百强县。截至2025年,黔西南全州共有A级景区48个,其中5A级1个、4A级15个。全州民宿客栈发展到480余家,全国甲级民宿2家。兴义市中心方圆25公里内集聚着1个5A级、6个4A级景区,构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独特格局。
黔西南州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民生福祉、安全稳定五大底线任务,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黔西南州被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市州。粮油基础持续夯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15万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黔西南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1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9%以上,国省控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类支出超1400亿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黔西南全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面巩固和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再次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