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江口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全面推进河长制、林长制,施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

图/田葛鑫

  图/田葛鑫

  蓝天保卫,“江口蓝”成为常态

  “十四五”以来,江口县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用扎实举措守护1869平方公里生态家园,让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净土永续成为江口最鲜明的底色。

  工业选择更加绿色。江口县积极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坚决说“不”,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引进农夫山泉、贵茶集团、德心水等绿色龙头企业,形成以天然饮用水、生态茶叶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工业体系,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激活了发展动能。在面源治理上,城区道路全面实施湿法作业,加大建筑扬尘源头治理;城区内规范油烟排放,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97%以上,城市卫生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减少了扬尘和油烟污染。

图/李鹤

  图/李鹤

  绿色出行体系逐步完善。江口县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目前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已达八成以上,新能源车辆在出租车领域的占比达100%,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环保的出行选择。

  此外,全县持续开展烟花爆竹管控,开展太平河沿岸露天烧烤专项整治,着力提高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截至目前,县城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7%以上,最高达99.5%,让百姓抬头就能望见湛蓝天空。

  碧水长流,守护生命之源

  水是江口最灵动的韵脚。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优势,江口县将水环境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图/李鹤

  图/李鹤

  “十四五”以来,各级河长积极履职,严格按照巡河频次要求,常态化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河道“四乱”、污水直排、水体异味等问题,确保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好”。同时,全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运行机制,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县城及乡镇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现在河水更清了,两岸更绿了,晚饭后沿着太平河散步,心情特别舒畅。”这是江口市民的真实感受,也印证了水环境治理的成效。至“十四五”末,全县4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保护物种,守护生物多样性

  江口县生态本底优良,物种多样性丰富,特别是境内有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十四五”期间,江口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置于突出位置,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图/邱勇

  图/邱勇

  位于梵净山村的黔金丝猴研究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几只黔金丝猴正在仿野生环境的笼舍里翻爬跳跃。这里是我国唯一专门针对黔金丝猴设立的研究与保护机构,目前生活着8只黔金丝猴。其中最出名的“住户”还要数小猴“团团”了。2024年3月,护林员在山里发现了这只后腿先天发育不良、被族群遗弃的小家伙,被送到基地后,工作人员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它,如今“团团”已经健康成长,还认识了新伙伴。

  不仅仅是被救助的“团团”,随着武陵山区山水工程的实施,生境空间持续改善,梵净山地区许多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一些原本稀见的鸟类、兽类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25年10月,管护人员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贵州拟小鲵,梵净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记录增至81种。梵净山物种保护的成果在不断刷新纪录,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江口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着坚守。

  同时,江口县也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森林抚育、生物隔离带建设等修复工程,完成生物阻隔带植苗4000亩,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3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针对水生生物保护,在太平河、闵孝河等流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助力特有鱼类种群恢复。并加强极小种群植物拯救,对梵净山冷杉等古老孑遗植物开展人工培育苗扩大其野外种群数量,使梵净山成为全球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

  创新机制,筑牢制度保障

  五年来,江口县全面落实《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设立生态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建立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盗猎、盗伐等破坏行为,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处遁形。

图/黎福慧

  图/黎福慧

  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315件,审结312件,责令实施生态修复86件。石某某等人因非法捕捞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的渔获物,被依法刑事拘留;“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入选全国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无不彰显江口守护遗产的坚定决心。

  积极探索“公益诉讼+林业碳票”办案模式,以司法赋能碳票交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中办理的姚某某等人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推动贵州1号省级林业碳票在江口实现交易。

  此外,还建立了全方位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每年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1830个,解决重点生态区域群众就业,惠及百姓8000余户30000余人。而对于梵净山核心区的居民,江口县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采取易地搬迁、耕地租赁、林地赎买等方式,帮助143户居民移民搬迁,建起特色旅游村寨,引导大家从“砍树谋生”变成“护林赚钱”。

  从梵净山的林海莽莽到太平河的碧波荡漾,从洁净的田间沃土到清新的城乡空气……“十四五”期间,江口县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杨政杰)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