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省立医院创办人邓光济

  邓光济,著名医生,贵州省第一所公立医院——贵州省立医院创办人。字文波,号晴川,原籍江西高安县,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于贵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投靠其叔父邓花溪,入修文县学并考取秀才,旋因废科举,改读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是贵州首次派遣的留日学生之一,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两年后因成绩突出,被选入京都帝国大学法政系,毕业时获法学士学位。他在日本读书时被平冈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在南京被误为“日本探子”而被捕,不久释放,返回日本。此事使他感到改造社会之不易,遂转学医,考入千叶医学专科学校。民国4年(1915年)以第3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因其从未旷课迟到缺席又获勤学奖章“精勤赏”金牌一枚,同时留院任外科、耳鼻喉科医师4年,在此期间,与千叶医院医科大学附院女医士岩濑妇佐认识。邓光济在日留学期间,参加圣公会,信奉基督。民国7年(1918年),贵州督军刘显世去函约邓光济,请他回乡创办贵州省立医院,并汇款请邓光济代为购买医疗器械及药品。邓光济欣然答应,还劝说岩濑妇佐一同回到贵阳。回国后的第二年,邓光济被委任为省立医院院长,后又开办贵州省妇产婴医科传习所,自任所长。是年,邓光济与岩濑妇佐结为夫妇,开始了他们一生共同的事业。民国11年(1922年),邓光济按省长公署令附设“医科专校”,同年6月,再次被袁祖铭委为省立医院院长,并兼省长公署军务处军医科长。民国12年(1923年),唐继虞设滇黔联合陆军医院于南厂,邓光济兼任院长。1927年主编《卫生半月刊》(后改为《新医药刊》)。民国20年(1931年),贵阳县西医公会成立,被选为主席。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人、医院接管人员因敲诈未遂,便以“账目不清”的“罪名”将其判刑。民国27年(1938年)才获释,调前方服役。之后,在贵阳开“济生诊所”行医,并赞助办学和基督教自立,任豫章中学董事长、贵阳圣公会董事长。

  1949年末,贵阳解放前夕,邓光济参加贵阳临时治安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贵阳市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贵阳市云岩区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他开办了黔灵西路联合诊所,积极为老百姓治病。后来在诊所的基础上,建立云岩区人民医院,自任院长。

  1961年,邓光济患脑血栓在贵阳去世。著有《中西临症疗法汇编》《医药卫生论说集》。

  邓光济在贵州,为开办医院和推广新医术以服务患者付出了巨大心血。民国8年(1919年),他和日本千叶医院医生若濑妇佐在日本采购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将药品和器械运到贵阳,几乎是白手起家筹办省立医院。省立医院位于阳明路的两广会馆内,最初只有医师三名,门诊不分科,病床也只有8张。若濑妇佐负责以新法接生,当时贵阳还比较闭塞,民众对西医也缺乏了解,因此医院成立后每天的门诊量只有50人左右。由于邓氏夫妇采用的是西医诊疗,很不被时人所接受,且用西医方法为孕妇接生,更不被贵州人所认可。在此情况下,他们一面广泛宣传新医新药,一面亲自到患者家去劝说动员。更值得称道的是,若濑妇佐主动为难患者接生,让濑危者母子平安。若濑妇佐还很快学会中文,与助手劝说病人采用新法接生,主动救治难产的患者。这样一来,贵州省立医院不仅有宣传而且见疗效,医院的业务量逐步扩大。为推广新医术,邓光济又利用在各学校讲课的机会,宣传和普及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办妇产婴医科传习所,由政府公费统一选拔各县优秀女青年入所学习。邓光济夫妇亲自讲授课程,培养了近百名学员,其中除少数留院做助手外,绝大多数回本县开展妇幼卫生工作,为贵州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做出了卓越贡献。

  邓光济夫妇的心血和坚持不懈换来了患者的信赖和爱戴,他们的业务越来越多,需要的场地越来越大,原来租用两广会馆的房子已经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邓光济申请来经费,在贵阳次南门附近的大马槽(今博爱路、复兴巷一带)购得8亩土地,修建新院舍,于民国16年(1927年)9月迁到新址,病床增加到20张。民国18年(1929年),南京政府委任何辑五为特派员来黔。何氏患背痢,痛苦不堪,邓光济为其精心治疗得以痊愈。何辑五即将省长毛光翔送他的1万银元转送省立医院,表示感谢。邓即以此款建立起一座五层大楼,省立医院成为贵州当时唯一具有规模的大医院。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敌占区部分医疗机构内迁到贵阳,贵州省立医院的人员和技术设备都得到加强。次年,贵州省立医院进行改组,实行分诊制,门诊部分为外科、内科、耳科、眼科、妇科、小儿科等,而且还增添X光机及电疗设备,科技含量达到相当水准。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贵阳遭到日机轰炸,省立医院损失严重,但仍派出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伤员。第二年(1940年),省立医院病床增加到100张。到民国31年(1942年)时,该院有职工109人,其中医务人员94人。民国33年(1944年),医院部分人员疏散到水口寺与省戒烟医院合并,成立贵州省立医院第一分院。抗战结束后,省立医院进行扩建,逐步建起门诊部大楼、营养室、消毒室等设施。贵阳解放后,贵州省立医院于1953年被改名为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邓光济行医数十年,还十分注重中医的发展。他在日本虽然主要学习西医,但同时也钻研中医。他因贵州后见中西医的争论相当激烈,出于责任便出面调解。为做好调解工作,他在《新医药刊》上,亲自撰文宣传中西医药各自的优点,主张应当共存而不是相互排斥。他还临床中用中药治疗疑难病症,并把自己的治疗方法著成《中西临症疗法汇编》出版,提倡中西医结合。抗战军兴,邓光济在民国27年(1938年),曾被调往前线参加抢救伤员。从前线回来后,开设“济生诊所”,与夫人岩濑妇佐诊治患者。除此以外,他们夫妇还挤出时间从事教育、宗教、抗日等社会工作。

  邓光济、岩濑妇佐夫妇身份特殊,故而二人便利用有利条件,致力于中日民间友好工作。他们自日本来贵州时,正值发生,贵州也掀起反日反北洋政府的风暴。邓在留日同学何应钦、邱醒群等人的影响下,支持“五·四运动”。当学生主动将没收日货所得玻璃器皿等送到新开业的省立医院时,他盛情招待。“七·七事变”后,贵阳的日侨纷纷撤离,岩濑妇佐一人留在贵阳,与老家音讯全无,但她为社会服务的努力和业绩得到群众的广泛理解和尊敬。抗日救亡运动使她逐渐有所认识,特别是贵阳遭“二·四”轰炸后,眼看贵阳的繁华地带以及省立医院和邓家诊所相邻的博爱路都被夷为平地,使她更加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坚决地站到中国人民一边。此后,贵阳居民大多迁到郊区和外地,他们的诊所却留了下来,并参加了贵阳市防护团。岩濑妇佐还参加了贵阳市妇女抗日救国会,从事捐募活动,并为部队后方医院的伤员和“征属农场”的病员义务看病。岩濑妇佐说:“我已经同中国人民融汇一起了,我坚决同他们在一起,我不能为侵略者做事。”由于岩濑妇佐把毕生心血灌注在贵阳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故她在1953年遣返日侨中曾回日本,但她始终想念她生活和工作大半辈子的贵阳。1956年,得到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卫生部长李德全的帮助,岩濑妇佐顺利取得了中国国籍,并在日中友协资助下回到了贵阳。随后,她参加了贵阳市云岩区联合诊所和云岩区医院的建立工作,为人民医药卫生事业和中日友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点。(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