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21.2万亩薏仁米喜获丰收,农户收割忙;养牛场里,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宽敞规整的牛舍里悠闲地咀嚼着饲料;蛋鸡养殖基地,一排排鸡蛋正源源不断地被传送出来……

  自2021年3月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结对帮扶兴仁市以来,两地整合资源,立足兴仁资源禀赋,依托博罗市场优势,通过资金帮扶、产销对接、直采直供等方式,助力兴仁市薏仁米、肉牛、鸡蛋等特色产业越做越大,黔货出山入“湾”,实现了协作共赢。

  小薏仁长成万亩大产业

  “今年的薏仁米收成不错,颗粒饱满,种了50亩,按企业订单收购价每公斤7元算,今年大概有6万元的收入。”潘家庄镇团结村薏仁米种植大户路元友喜笑颜开地算起了增收账。

  作为全国主产区,今年兴仁种植的21.2万亩薏仁米迎来了大丰收,颗粒饱满的薏仁米,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希望,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这几年,博罗县一直在如何把兴仁市薏仁米产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据统计,2024年以来,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282万元用于薏仁米种子到户奖补、良种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在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协同发力,从品质、研发、项目、加工、品牌、文化、效益等方面做优做强兴仁薏仁米规模和品牌质量,共同打造薏仁米全产业链。特别是参与的兴仁市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薏仁米交易中心建成后,将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销对接,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强。

  此外,博罗县不仅在种植环节给予支持,还通过粤黔协作企业,积极拓展市场渠道,让兴仁的薏仁米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据介绍,随着薏仁米产业的不断壮大,兴仁市还积极探索薏仁米的多元化发展,开发出了薏仁米酒、薏仁米茶、薏仁米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外,进一步提升了薏仁米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从“养牛糊口”到“养牛致富”

  “过去养牛只是为了自家吃肉,现在不一样了,养牛是个见效快的致富路子。”在兴仁市潘家庄镇坪寨村的大湾区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朝富看着膘肥体壮的肉牛高兴地说:“多亏了博罗县的帮扶,让我们有了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现在养牛越来越有奔头了。”

  兴仁市是“牛肉粉之乡”,肉牛养殖业发达,2021年“兴仁牛干巴”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在博罗县的帮扶下,兴仁市的肉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地以肉牛产业为核心突破口,全力打造“黔企出山”“黔货入湾”的战略桥头堡。

  据统计,2021年以来,兴仁市共投入10463.84万元用于肉牛产业,其中2024年以来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360万元强化肉牛产业建设。目前,兴仁市已建成规模养牛场5个、家庭牧场460个,打造养殖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22个,牛存栏7万头以上。而在东西部帮扶资金、技术的注入下,兴仁市结合实际建立了循环农业养殖模式,探索出一条“秸秆(草料)-养牛-牛粪-双孢菇-废料-有机肥-还田-秸秆(草料)”的闭合生态链,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目前交易中心共有合作农户约500户,平均每户通过这里卖出一头牛,能比过去多赚300元至500元。”据陈朝富介绍,兴仁市大湾区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与博罗县的博兴生态肉牛产业示范园紧密联动,实现肉牛养殖、交易、屠宰、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从而帮助周边养殖户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据统计,仅今年6月以来,已有1500余头金州小黄牛跨越山海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贵州味道”。

  小鸡蛋孵出大财富

  “这里离家近,活也轻松,月工资3000多元,很知足了。”走进位于城南街道保驹村的蛋鸡养殖基地,正在捡蛋的村民杨正平脸上洋溢着知足的笑容。

  2023年,蛋鸡养殖基地得到东西部协作资金376万元支持,此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养殖设备,实现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等功能,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养殖成本。”蛋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刘天涛说。

  在东西部资金帮扶下,蛋鸡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养殖的转型升级。据介绍,该基地目前存栏蛋鸡数量为25万羽,其中蛋鸡15万羽,育雏10万羽。这些蛋鸡每天能产出约14万枚鸡蛋,为公司带来约3000万元的年收入。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兴仁市还通过粤黔协作企业,将鸡蛋产品引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2025年,兴仁市与博罗县持续巩固打造“薏仁米鸡蛋”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鸡蛋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黔粤携手,特色产业越做越大。兴仁薏仁米、肉牛、蛋鸡等特色产业越做越大,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肖雄)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