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实事惠民增福祉 城市焕新润万家
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7日电(周燕 李昌焯 吴念)暖阳下,贵州省岑巩县㵲水街道金凤路上,大型挖掘机的铁臂沉稳起落,在地面划出一道绵延的“长龙”;工人俯身操作对接焊机,崭新的燃气管道被精准咬合。这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正悄然重塑城市地下“毛细血管”,为百姓幸福生活注入更坚实的“能量动脉”。
管道天然气,作为现代城市的“能源血脉”与“民生基石”,其清洁、高效、安全的特性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然而,老旧管网设施老化、部分区域覆盖不足等问题,曾是该县城区居民用气的“心头堵”。
直面民生关切,今年9月,岑巩县㵲水城区燃气管网建设项目(一期)正式启动。这项总投资4800万元的重大民生工程,将通过“改造+新建”双轨并进模式,编织总长48公里的现代化供气网络,覆盖县城区全域及三公里、大榕、凉塘等居民区。项目建成后,将满足1.4万户家庭的稳定用气需求,彻底打通能源输送“最后一公里”。
如何确保这张承载万户期待的民生之网安全可靠?
“既要治旧病,更要筑新基。”岑巩县能源公司总经理肖尧介绍,针对㵲水路、思州路、大园路3条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管道,施工团队“开膛破肚”,拆除高危旧管,更换为国标新管并深挖重埋,彻底根除历史顽疾;而在城区其他区域,则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铺设全新管网,构建“一张网联通全城”的现代化体系,为安全稳定供气筑起坚实屏障。
与此同时,项目还配套降低开户门槛、稳定终端气价等普惠政策,让清洁能源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将民生红利从“纸上”落到百姓的“灶上”。
“居民用气价稳定在3元/立方米。”肖尧算了一笔账:“四口之家一般每月日常烹饪用气10多立方米,仅需花费三四十元。”
望着家门口正在铺设的新管道,大榕—凉塘社区居民杨尤祥满怀期待:“终于要盼来了!再也不用愁煤气罐不够用了。”
金凤路的“地下革命”,与地面的安居工程遥相呼应。走进县政府安居工程片区,翻新的楼栋整洁明亮,青石板路面铺装、新围墙粉刷等施工正酣。
“这不仅是‘面子’的更新,更是‘里子’的升级。”岑巩县住建局住房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高鹏介绍,小区完成雨棚修缮、管线规整及房屋主体改造后,聚焦环境美化与功能提升,进一步实施地下雨污分流、停车场改建、路灯安装、消防通道增设等,推动配套设施提质升级,持续提升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
老旧小区“焕新颜”的背后,是系统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强力支撑。目前,全县共实施棚改2698户、危旧房改造109套、老旧小区改造3085户。6277套公租房和1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进城务工人员及低收入群体筑牢“安居梦”,推动“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
“十四五”期间,岑巩县秉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紧扣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民生需求导向,“硬升级”和“软治理”协同发力,打出“住房保障提质、城市有机更新、市政设施升级、治理能力创新”组合拳,以民生“微实事”撬动城市发展“大变革”,努力筑就“居住安心、管理放心、服务暖心、生活舒心”的幸福家园。
市政“硬升级”破解民生难题:投入485万元改造滨河路,修复主次干道360余处,改造人行道3200余平方米;城区修建公厕4座,安装休闲座椅102张;城区新增8座停车场及4400个车位,配建68台充电桩,有效破解“停车难”。
生态“添底色”提升宜居品质:新增口袋公园6个、绿道3.1公里、林荫路5.5公里,人均公园绿地14.08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生活新常态。
治理“暖民心”促进城乡融合:城区创新推行“721工作法”(70%服务解决、20%管理疏导、10%执法兜底),设置300余个临时摊位,平衡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省级物业改革试点推出“13336”服务模式,中央华府小区获评省级“美好家园”;农村投入危房改造补助843.26万元惠及216户,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9%,并通过工匠培训提升农房安全品质。
从地下管网到地上楼宇,从市政设施到治理服务,岑巩正以一个个民生工程“小切口”撬动城市品质“大提升”。1.4万燃气用户的期待、2698户棚改群众的笑脸、3085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品质升级,共同汇聚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答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