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龙台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相映成趣映入眼帘。这是凤冈县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采取“分户靶向施策精准治、分类制定标准精准治、分工压实责任精准治、分段有序推进精准治”方式,推动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让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凤冈县采取县级统筹、部门牵头、镇村主抓,持续巩固“清彻底、改到位、治规范”的工作成果。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强化群众参与、红黑榜评选、积分制等举措,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乡村环境整治从“短期攻坚”迈向“长效治理”,让乡村“颜值”常驻、“气质”长新。

村民家中的柴草堆放区。(陈昌霖  摄)

  村民家中的柴草堆放区。(陈昌霖 摄)

  土溪镇石坝村每季度开展积分评比,对23个小组每组评选2户卫生清洁户,每次发放46包优质大米作为奖励,激发群众参与保持美好环境的热情。永安镇崇新村曲子水组将乱搭乱建、环境卫生等内容纳入组规民约,让群众自觉参与到“两清两改两治理”中来,自发集资5000多元清理河道脏乱差,让曲子水河流水常绿山更青。

  宣传引导,凝心聚力,群众参与,是搞好“两清两改两治理”的重要抓手。凤冈县各镇(街)、村(居)在推进工作中,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开展入户共商、逐户研判、因户施策。对乱堆乱放的农户,采取“干部引导+农户自主+邻里互助”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对房屋住宅进行功能分区,在庭院规划停车区、农具放置区、柴草堆放区。引导有残垣断壁的农户在拆除后的土地上种植蔬菜、水果、花草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在改厕圈上,引导农户按照“三格式”改厕模式和新型“水泡粪”改圈模式,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就近资源化利用厕所圈舍粪污。

  走进土溪镇石坝村心联组农民党员杨昌俊家中,客厅内窗明几净,家具电器摆放有序温馨雅致,方寸之间营造出宁静致远的闲适氛围。院坝前的一块菜园子里,种有蔬菜,四周用竹子编成围栏。杨昌俊介绍,这块地以前是他堆放柴草和农机具的地方,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他主动恢复成了菜园子,环境改善了,自己住着舒心。据了解,在杨昌俊的带动下,心联组村民肖登乾、谢尧仲、陈海蛟等11户人家主动拆除残垣断壁,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面貌 。

农户院坝规划的停车区。陈昌霖  摄

  农户院坝规划的停车区。陈昌霖 摄

  在区域治理中,该县把城郊结合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路边、村边、水边、街边、主要聚集场所周边等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引入中耀环境公司,优化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建垃圾中转站,形成“农户投放、镇村收集、县转运处理”治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回收设施全覆盖。

  龙台村街上组村民汪正兵、黎永福两户人家各有一栋危房,在环境改造中,主动找到村委会请求协助拆除平场,将宅基地免费用于赶场天车子停放。

  “根据《乡村集市环境卫生指导标准》,通过画线规定商贩经营范围,将空地、残垣断壁拆除后的区域设置为临时停车区,市场监管、派出所等部门动态巡查巡逻,及时清运散场垃圾等方式,不断规范赶场秩序,村委会坝子设成免费停车场,集市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龙台村村委会副主任付娜说。

  截至目前,凤冈县清理乱堆乱放21720处、残垣断壁1096处,完成改厕4080个、改圈400余个。优化配套设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3370余个,配备垃圾桶8825个,全县各企业和经营户累计整改252家。凤冈县持续将美丽乡村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让百姓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陈昌霖)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