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现代教育家陈寿轩

  陈寿轩(1891—1969),名应德,字寿轩,亦作瘦轩、寿萱。原籍山西,先世迁居贵阳。 贵州现代著名教育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14岁的陈寿轩入萧协臣、杨伯坚创办的贵阳私立正谊两等小学堂就读,毕业后考入贵州矿业学堂。辛亥革命后,贵州矿业学堂停办,陈寿轩学业中断。他喜爱数学,坚持钻研和自修,21岁时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正谊小学校长萧协臣对其学习精神大加赞赏, 破格聘请他任数学教员。从此, 陈寿轩献身贵阳的教育事业。

  1917年,陈寿轩参加贵州教育实业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现代教育,回国后接任正谊小学校长一职。1931年,陈寿轩任三合县(今三穗县 )县长。到任3个月,陈寿轩因看不惯官场之积弊现象,便辞职回到贵阳,省立贵阳女子中学聘陈寿轩为数学教师,1934年,其又任贵阳女子中学校长。1935年,陈寿轩在贵阳师范学校、贵阳私立达德中学、贵州省立贵阳女子中学、省立贵阳高中执教。

  1939年,贵阳遭日机“二四”轰炸后,正谊学校迁到郊区二戈寨,办学和生活都出现了很多困难,校长提出辞职。学校濒临解散。陈寿轩作为正谊学校的首期毕业生,辞去城内教职,自愿到乡下担任校长。迁到二戈寨的正谊学校,校舍只有 5间茅屋,学生分散住在村民家中的养牛楼或农具房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晚上都与教师们轮流提着煤油灯,在泥泞的山路上走村串寨,辅导学生夜自习。没有食堂,他动员教职工家属每家代办两桌学生伙食,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空袭警报一响,在他和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跑到丛林中隐蔽,警报解除又恢复正常教学。 在他的领导下,正谊学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熬过了数年艰苦岁月,坚持到日本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大学教师纷纷返回原地,贵州大学一时缺乏数学老师,陈寿轩被聘到贵州大学教数学,任数学系讲师。数年后,鉴于他优秀的 教学方法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学校破例将他升为副教授。1947年,迁回城内的 正谊学校因缺乏经费和师资,出现危机,陈寿轩又辞去贵州大学副教授之职,再度回正谊学校任校长。陈寿轩两次回正谊,都是学校处于艰苦困难当中,他选择放弃一切,拯救正谊。陈寿轩尤其重视教学质量,经常检查教师批改作业和课堂教学情况。民国期间的正谊学校学生的成绩在贵阳名列前茅,受到社会的赞誉。

  贵阳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正谊学校经费有了保障,教育秩序维持稳定。次年, 正谊、达德、贵阳高中合并为贵阳市第二中,陈寿轩任校长。1956 年后,其先后任教于贵阳第六中学、贵阳师范专科、贵州函授学院。他曾自题小像:“老当益壮,不容稍懈,果对人民有所贡献,虽死犹生,否则生亦是死。 ”

  陈寿轩从事教育工作57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和教师。其学生遍及国内外,其中不乏名家、专家。他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积极钻研教学方法,以富于启发性的,简练、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贯通艰深的数学原理。在课堂上,陈寿轩画圆形和线条从不用圆规和尺子,但让人看不出是信手所画,给每位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完课,留在黑板上的就是一个提纲式的教案。他一生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在1956年召开的贵州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他所教的五代学生,萧润生、刘延良、丁传国、 李世荣都作为优秀教师与他一起出席会议。五代师生济济一堂,全国都不多见。教育部 《教师报》特以《五代师生》 为题,报道了这一教坛盛事。陈寿轩一直从事教学,著有 《微积分》一书留存, 是他一生对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

  1969年11月18日,陈寿轩去世,享年 78岁。1983年9月26日,他的学生500多人在贵阳举行 “陈寿轩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悼念会” 。曾受业于他的著名学者易家训、秦元勋、越民义等发来电报,沉痛悼念陈寿轩老师。(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