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发现维生素C、维生素P之王刺梨的罗登义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人民的 “营养师” 罗登义
罗登义(1906一2000),贵筑县(今贵阳)人。全国著名的农业生物化学家、教育家。
关于贵州野生刺梨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 》和《中药大辞典》均有记载。刺梨被誉为 “水果之王”“维C之王”“贵州金果”等,因维C 含量高,一直受到大众青睐。说到刺梨, 一定会让我们想起出生贵阳的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教育家罗登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罗登义出生于贵阳城区一户清贫的书香人家。其父罗勋元乃清末拔贡,罗登义5岁即接受启蒙教育,在家中由父亲传授蒙学书籍,稍长入贵阳模范小学就读,后转入三育小学,小学毕业后考入贵阳南明中学。1922年,罗登义中学毕业后,根据其父安排,赴北京报考法政大学。赴京途中,一路看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物质贫乏、食不果腹、营养不良,他最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和营养化学专业。从此, “让民众吃上富有营养的食物,国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和事业,他也走上了与民众健康直接相关的农业生物和营养学研究的道路。
罗登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1935 年,他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1937年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时值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其断然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 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西迁途中,罗登义应邀受聘为浙江大学农化系教授,几经辗转,1940年初,浙江大学迁到贵州的湄潭,罗登义也随之回到了土生土长的贵州,在湄潭工作生活了七个春秋,主讲生物化学、营养化学和食品化学三门课程。
1947年,罗登义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同年,联合国拟聘请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顾问,但他看到国家尚处于动乱之中,报效祖国的心愿未实现,再次放弃了优厚的待遇,留在国内艰苦的教学科研岗位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召其回校,他考虑到贵州急需建设人才,于是决定服务乡梓,留下来建设家乡,从此扎根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为发展家乡的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耕耘奋斗一生。他曾作诗《家乡恋》 以言心志:“生我育我好贵州, 气候温和,山水清幽。地下蕴藏丰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忧。勤劳人民应振奋,智力开发,兴工兴农。雄心壮志岂能休,暂时穷困,何惧何愁。”
罗登义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七十余年,一贯主张科研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早在 1928年他就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因当时国穷民困,百姓食不果腹,身体素质极差,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大都围绕如何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和营养水平而进行。涉及内容有农民膳食中的豆类、瓜类、水果、蔬菜、稻米、杂粮等农作物的营养价值,研究地域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杂粮蛋白质的补缺作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即《高梁蛋白质之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就开始了生化营养的研究工作,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营养问题。1931年至1935年间,他发表了《窝头之现代营养学识观》《北 平农民膳食之营养问题》《华北膳食之蛋白质》等 10 多篇论文,出版了《蛋白 质之营养化学》一书,对于改进工农大众的蛋白质营养寻找出一条新的途径。二是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他致力于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生成研究, 先后发表多篇论文,载于国内外各学术刊物上,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蔬菜的营养价值具有新的指导作用。三是发现维生素C、维生素P之王刺梨。浙江大学在战时西迁贵州湄潭办学7年。正是这7年,罗登义在生化营 养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奠定了他在生化营养学研究领域的地位。罗登义在西 迁办学的艰苦条件下,对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生长在贵州山间毫不起眼的刺梨有着极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是维生素C、维生素P之王。他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得出:每百克刺梨果肉中,维生素C平均含量 2391毫克,高出猕猴桃约9倍、禁江红橘约100倍、梨子苹果约500倍… 维生素P含量5981毫克至12895毫克,高出柑橘类约120倍、蔬菜类约 150倍, 在所有水果中,高至60倍不等。罗登义还通过生理试验,得出人体对刺梨的吸收利用率高达70%左右,正常人每日吃半个刺梨即可满足维生素C、维生素P的生理需要的结论。在研究刺梨方面,他前后发表论文近10篇,主编出版《刺梨》专集。后来,罗登义在 《刺梨的生物化学》研究论文中激动地写道:“真是天赐吾人养生的新山珍!”罗登义对刺梨的研究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果,震动了当时的学界,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将刺梨以罗登义的名字命名为“登义果”。四是建设贵州农业生化基地。1964年,在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罗登义在贵州农学院创建生物化学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等,为贵州省农业生物化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在生物化学分析、营养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同时对贵州的 140个水果品种、920个地方水稻中的营养品质和73个野生饲料的植物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在他的指导和关怀下,贵州农学院又陆续建立了刺梨研究所、麦作研究室、森林生态研究室等,其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罗登义在农业生物化学、营养学科研教育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截至 1984年,他以中、 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共计58篇,专著7本,另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科学》《学艺》《东方杂志》《 自然界》《化学》等刊物上,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贵州省科学大会、贵州省科学评奖大会奖。罗登义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 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研究的刺梨,如今已成为贵州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
罗登义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贵州农业教育同样作出了卓越贡献。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贵州大学农学院更名为“贵州农学院”,罗登义担任院长,当时的农学院只有一个农艺系,有几十个教职工和一百多名学生。作为院长,罗登义白手起家,兴建校舍,不断建立农、林、牧等学科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专家教授,扩大招生规模,完善科研设施,创建科研机构,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为国家和贵州本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1981年,在他的指导下还创办了《贵州农学院学报》和 《贵州农学院丛刊》两种学术刊物,他亲任 《贵州农学院丛刊》主编。由他一手发展起来的贵州农学院与 原贵州大学组建合并的贵州大学,如今已成为国家双一流大学。(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