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黔贵 农信黔行谱华章
“十四五”以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坚守“深耕本土 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和“根在农村、命在农业、情系农民”的立社之本,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金融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致力于建设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百姓银行,在黔贵大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金融答卷。
截至2025年10月末,全省农信系统资产总额达1159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952亿元;贷款余额为7195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842亿元,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均居全省银行业机构之首。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是贵州农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是金融活水滋润黔贵大地的生动实践。

贵州农信用金融“画笔”助力乡村写好“花卉篇章”
深耕“三农”“小微” 助力筑牢民生根基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贵州农信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作为生存之本与发展根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中,展现了金融担当。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作为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点,在毕节农商银行与街道党工委联合推动下,创新推出“共同建设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普惠金融示范点综合服务方案”。通过银政共建“党建+积分”管理模式、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等举措,累计捐赠各类资金141.39万元,资助54名搬迁群众子女,系统性地推动普惠金融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成为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典范。
贵州农信用金融“画笔”助力乡村写好“花卉篇章”
同时,贵州农信持续强化对脱贫地区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对全省2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支持。对重点帮扶县之一毕节市纳雍县,贵州农信自2023年起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帮扶措施,至2025年10月,支持该县农村特色优势产业的贷款余额达19亿元,相较于“十三五”末增加了12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达5亿元,新增1.3亿元,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中,贵州农信秉持“服务跟着移民走”的理念,全力满足搬迁群众的金融需求。截至10月末,全省易地搬迁户建档面、评级面及授信面分别达到100%、96.48%和94.19%,累计发放个人类贷款464.89亿元,惠及60.86万户,贷款余额110.51亿元。在全省各易地搬迁安置点,贵州农信共设置营业网点282个,布放ATM机具495台,设立“黔农村村通”普惠金融服务点809个,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贵州农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融合,聚焦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粮油安全,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撑了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在保障粮油生产安全方面,紧盯春耕备耕等关键农时,在主要粮油播种区和主产区深入开展普惠大走访,实现重点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全覆盖对接,畅通信贷绿色通道,确保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截至2025年10月末,支持粮油产业新增贷款95.44亿元,贷款余额166.69亿元,较年初增加6.91亿元。
在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围绕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各地农商银行、农信联社深入摸排调研当地产业布局与市场主体特点,制定服务清单,实施精准信贷投放。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整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册,完成名单制走访建档全覆盖,并配套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截至10月末,全省农信特色优势产业贷款余额1194亿元,较年初增加58.49亿元,同时,以牛产业为重点,创新“黄牛产业贷”产品,今年累计发放贷款256.19亿元。
“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贵州农信系统化推进农村信用工程提档升级,优化评定标准,完善监测管理机制,持续夯实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的基础工作。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积极为农户纾困,既破解了农民“贷款难”,又推动了“诚信农民建设”,改善了贵州农村信用环境,形成了“人人讲诚信、村村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自身发展能力。作为贵州广覆盖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工程被列为贵州示范、贵州样本,并纳入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信用农户748万户,信用村(组)1.37万个(占比85.46%)、信用乡镇1138个(占比83.74%)、信用县21个、信用市1个;为全省768.65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农户贷款覆盖面44.36%,较“十四五”规划初期提升6.8个百分点。截至2025年10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4656亿元,五年间增长852亿元,占比64.54%,持续位居全国农信系统首位;农户贷款余额4004亿元,“十四五”期间增长1065亿元。
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曾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苗族村寨,在黔西农商银行持之以恒推动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下焕发蓬勃生机,目前已全面完成全村284户农户的建档评级,覆盖率100%,户均授信额度达到7.5万元,五年间累计投放各类信贷资金3380万元,支持该村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有效助力昔日的贫困村华丽蜕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标杆。
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贵州农信紧密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网格化管理,积极融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10月,全省农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55亿元,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为5.7%,较去年同期下降57个BP,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贵州农信紧扣地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聚焦“六大产业基地”、贵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加大对民营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截至2025年10月末,全省农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894亿元。黔东南州凯里农商银行大力扶持“凯里酸汤”品牌产业集群发展,在2022年初及时为牛滚荡餐饮服务公司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助其成功渡过难关,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凯里酸汤产业的一张亮丽新名片。贵州苗药药业有限公司作为“贵州老字号”和专精特新企业,自2011年起累计获得兴义农商银行6350万元信贷支持,销售额从0.4亿元猛增至2.6亿元,是国内首家实现膏药产品国际注册的企业,该企业已形成“药品+康养+文化”多态发展格局,成为贵州大健康产业的璀璨新星。
服务“四新”“四化” 做好“五篇大文章”
“十四五”期间,贵州农信主动服务“四新”“四化”,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打造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贵州农信制定了助力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保金融服务精准高效。截至2025年10月末,新型工业化贷款余额达20亿元,新型城镇化贷款余额达2070亿元,农业现代化贷款余额达2217亿元,全省农信旅游业贷款余额达285.52亿元。
同时,贵州农信发布指导意见,大力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的统筹发展。
在科技金融领域,通过清单式走访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政金企合作等多种举措,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截至目前,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已达88.1亿元。在贵阳农商银行,该行通过设立“大数据特色支行”,成功构建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特色机构+专业团队”的创新架构,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直通车,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普安农商银行扶持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让小葫芦变“金葫芦”
在绿色金融领域,贵州农信高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成功申报并发布全国首个绿色普惠信贷团体标准,绿色资金投放规模稳居全省法人金融机构首位,“生态账户”两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创新实践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截至2025年9月末,绿色普惠贷款余额达1318.16亿元,占比18.46%。铜仁市江口县“梵净生态账户”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受到行业的点赞关注,目前,“生态账户”已实现全省农信系统全覆盖,该账户从五大维度精准记录普惠群体生态行为并量化为“生态积分”,开创性地探索实现生态价值的金融新路径。
在普惠金融领域,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构建全方位普惠金融体系。系统推进信用工程优化方案,推动网点转型,成立黔农快贷项目组,优化升级普惠金融服务点及助农流动服务站。结合线上渠道,成功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黔南州龙里农商银行通过深化村银合作,引入核心企业参与,采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4500万元信贷支持,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方共赢。
在养老金融领域,以“黔农贵客”品牌为核心,重点服务银发客群和养老产业,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12063.18万元。黔南州惠水农商银行创新打造“6070主题银行”,对城区网点实施适老化改造,提供丰富多元的非金融服务,成为服务老年客群的温暖驿站。
在数字金融领域,贵州农信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规划的实施,提升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优化客户数字化运营体系,先后推出“税快贷”“码上贷”等创新线上信贷产品,积极开拓智慧学校、智慧停车场等多元化金融场景。截至目前,全省农信已形成29个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核心线上产品“黔农e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500亿元,服务客户突破80万户。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与贵州农信联合打造的“黔农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高效助力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贵州农信持续聚焦金融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与特殊群体,借助机制创新、产品升级与网络拓展,竭力使金融服务的阳光遍洒每个角落。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异地融资难、服务跟进难等,贵州农信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区设立12个驻外服务中心,建立长效联络机制。与省人社厅合作,挂牌成立“外出务工人员驻外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在数据共享、电子社保卡、农民工工资代发等7个方面深化合作。创新推出专属产品“黔农・乡情贷”等,截至2025年6月末,已累计发放贷款439.05亿元。安顺市紫云农商银行创新“外派金融服务工作组+金融联络员+网点”模式,远赴宁夏、甘肃等地为紫云籍菜农和务工人员提供流动上门服务,建立农民工信息档案1.42万户,授信9.8亿元,发放各类贷款9.6亿元,提供就业信息169条,帮助就业2698人次,获得安顺市“‘稳就业、保民生’先进单位”称号。
贵州农信全力贯彻“支付为民”理念,精心打造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支付服务网络。截至2025年10月末,在全省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2298个,建成1.37万个“黔农村村通”普惠金融服务点,通过智慧柜员机和移动展业设备,业务办理效率显著提升。
全新客服平台成功上线,多渠道服务实现全面整合。贵州农信依托“黔农云”平台,提供超50项便民支付服务。通过推广“社银一体化”,成为全省社保服务覆盖最广的金融机构之一,率先实现社保业务“五不出村”。遵义市绥阳农信联社创新推出“爱心驿站”服务点,以“一封家书、一次帮助、一份文具、一次连线”为主题,关怀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老人,传递农信温暖。毕节农商银行在柏杨林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创新建立“四联”机制,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及新市民服务中心,配齐金融政务一体机,累计发布岗位信息逾1000条并开展技能培训,向1382户搬迁群众精准发放经营类贷款7950.14万元,倾力书写共富新篇。
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农信推出《小微金融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系统性规划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实施五大关键举措:打造“半小时金融服务圈”、深入开展“百千万”活动、创新推出“微快贷”等信贷产品、灵活应用惠民惠企政策、持续削减融资成本,有效提升服务质效。
展望“十五五” 续写新篇章
“十四五”期间,贵州农信用实干与担当,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中,刻下了浓墨重彩的金融印记。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启航。展望“十五五”,贵州农信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为中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耕主责主业,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新作为;全力服务“四新”“四化”,在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现新突破;纵深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中探索新路径;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管理能力中构建新优势;坚守风险底线,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和安全中体现新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农信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书写新时代金融强国建设的壮丽新篇,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贡献更为磅礴的金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