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贵州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主题,共商文化繁荣新举措、共绘文化发展新蓝图。

  从遵义会议会址的红色印记,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风情,由贵州省政协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及省文旅厅、省民宗委等部门组成的3个调研组,足迹遍布黔贵大地,最终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报告对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取得的成效进行梳理总结,对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会上,大家对报告进行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贵州省97%的老街老巷独具特色,应避免同质化、过度商业化侵蚀其文化灵魂。”贵州省政协常委、致公党贵州省委会副主委、安顺学院院长曾丽以详实数据为支撑,建议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让“原住民”融入新体系,以文化特色塑造独特品牌。

  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成为此次会议热议焦点。贵州省政协常委、致公党贵州省委会常委、华创证券总裁助理罗巍认为,屯堡文化作为明代移民史的“活化石”,数字化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他建议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资源中心,打造“虚拟军屯”“互动地戏”等沉浸式场景,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红利。

  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民族研究院研究员范波关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她建议系统构建保护传承机制,建立文化补偿制度,招募学者、学生作为“文化管家”,协助做好文化保护,组织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

  应邀参会的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委员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深受启发”“调研成果富有价值,将认真研究吸纳”。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