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小的银行卡是连接养老金、补贴和亲情的金融纽带。然而,对于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的老人而言,当这张卡的密码被遗忘时,前往银行网点办理挂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台阶、排队、嘈杂的环境,都可能让他们望而却步。但如今,金融服务正在悄然改变,不再只是冰冷的玻璃幕墙,更是一份可以“上门”的温暖。

  湄潭农商银行南街分理处的一位老年客户由于混淆了密码,多次输入错误导致卡片被锁。

  “这可怎么办?取不出钱,还要麻烦孩子特意陪我去银行?我这身子骨,怎么去啊……”

  焦虑笼罩着老人和她的家人。前往银行网点办理密码挂失,需要本人亲自验证,这对于老人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女儿的建议下,她们尝试着拨通了网点的电话。

  电话那头,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后,给予了令人安心的答复:“您别着急,针对行动不便等有特殊困难的客户,我们提供上门服务,可以特事特办。”

  分理处迅速响应,马上与客户家属预约了上门时间,并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组成上门服务小组前去办理业务。

  两名工作人员准时敲响了老人的家门。他们身着整洁的行服,佩戴工牌,首先向老人及其家人表明了身份。小小的客厅,瞬间变成了一个临时“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仔细核对了老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确保是本人办理。他们用清晰、缓慢的语速,向老人解释了密码挂失的业务内容和潜在风险,并反复确认这是她本人的真实意愿。

  整个过程,工作人员都蹲在老人身边,确保她听得清、听得懂。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老人在需要签名和按手印的地方逐一确认。期间,女儿的全程陪同,也起到了见证和监督的作用。办理完毕后,工作人员还与老人聊起了家常,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并耐心讲解了后续如何设置新密码、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

  一次上门服务,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密码问题,而是对老人的一份尊重和关怀。

  当金融服务主动“下沉”,跨越那“最后一步”的距离,它便从一种单纯的交易行为,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王良松)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