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油茶飘香富农家 特色产业促振兴
深秋时节,霜降前后,正是油茶收获的黄金季节。在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的油茶种植基地里,连绵的山坡上,油茶果挂满枝头,群众正趁着晴好天气加紧采收,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小小油茶果,如今已成为当地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眼下,走进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的油茶基地里,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于一株株油茶树之间,双手上下翻飞,动作娴熟地将一颗颗饱满浑圆的油茶果从树上采摘下来,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的油茶种植基地。吴国明 摄
“我们12年就开始种油茶,目前规模有700多亩了。”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油茶种植基地种植户唐绍芬介绍,霜降前后,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油茶的收获季节,这个时候出油率最高,品质是最好的,一般一个星期能够收完。“经过这么多年的管护,每亩亩产在1000多斤左右。此外,我们这个基地,每年除草、施肥、管护都需要大量人工,能给周边百姓提供两三百个人的岗位。”
霜降节气采收,是保证山茶油高品质和高出油率的关键。而亩产高达一千多斤的成果,更是对种植户长期坚持和科学管护的最好回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绿色产业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了效益,更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就业的重要平台。正如唐绍芬所说,基地长期的管护需求,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务工的机会。
“我们早上6点就到了,打得快呢,大概打个三四百斤,打得慢的,能打个两三百斤,三四百斤能有个七八十块钱。能给家里补贴点零用,我们也开心。”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油茶种植基地务工群众姚贵菊说。

结在树上的油茶果 。何小雨 摄
姚贵菊的自述,生动地反映了油茶产业为当地群众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按照采摘量计算报酬,多劳多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一天几十元的收入,对于留守在家的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且稳定的劳动回报。这不仅解决了基地的用工需求,更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双赢。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为了最大化土地效益,解决油茶生长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问题,羊桥乡积极引导种植户探索“油茶+”的套种模式。
据了解,全乡范围内,在油茶林中套种太子参、黄精等中药材的面积已超过1180亩。这种“高矮结合”“以短养长”的生态种植模式,在不影响油茶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和土壤肥力。初步统计,套种太子参每亩每年可额外增收2400-4800元,套种黄精的长期效益则更为可观。这一模式,不仅让种植户在油茶丰产前就有了稳定收入,也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成为羊桥乡特色种植的一大亮点。

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姚寨村的油茶种植基地。吴国明 摄
一片油茶林,带活一方经济。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深耕油茶特色产业,并创新性地发展林下套种,不仅绿了荒山坡,更富了老百姓。从单一的油茶采收,到“树上采果、林下掘金”的多元增收,这条绿色的产业链越织越密,越拓越宽,有效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何小雨 吴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