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30日电(记者 刘美伶)“文化输出不能只是文化符号的搬运,更需要发言权。”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中华新闻通讯事业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国美术协会”顾问袁天明如是说。

  29日,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平行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代表就“全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展开探讨。

论坛现场。记者刘美伶 摄

  袁天明认为,在文化输出过程中,盲目照搬原生文化往往遭遇壁垒,因此地方化或者文化视界是重要策略,在保持核心精神与符号的同时,融入目标文化、语言符号、叙事方式,这样既能保持辨识度,又不显得突兀或难以接受。

  “由文化发言方主导叙事,甚至重塑认知框架,这就需要在国际媒体语境中掌握叙事策略,避免被动接受外来视角。”

  “在全媒体时代,是否为了追求传播的宽度,牺牲了故事的深度,为了被看见而放弃了被理解的权利。”对于编剧、导演、国际项目合作艺术家王昊然来说,输出的不应该是文化标本,而应该是文化生命。

  如何让文化生命体能健康成长?王昊然提出“五链模型”协同机制,即创作研发、舞台传播、公共教育、国际传播和文旅转化。而为了让“五链模型”转起来,则需要民营团队的敏捷性、公共机构的托底、高校的评估“三螺旋”协同引擎。

  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秦一看来,全媒体时代单次热点好似浪花,真正让文化扎根必须要靠系列化的IP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2018年,秦一凭借手势舞《游子吟》走红网络,多年来对“小一姐姐”IP的经营,让秦一全网的粉丝数量超2500万。

  “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远征,而是一群人的同行。”秦一希望未来能做好文化的“翻译者”,把古老的中华经典“翻译”成年轻人喜欢的语言,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做文化的连接者。

  以贵州“村”字头系列活动为例,贵州民族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华分享了地方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贵州‘村’字头系列活动的国际传播实践表明,通过扎根基层的创新实践,能将本土文化基因与全球价值图谱有机对接,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重构了中国乡村的国际形象,证明了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其扎根土地的真实性与多元主体的创造性。”钟华认为,贵州的“村”字头系列活动,展现了地方文化,通过具有全球同约性的载体,将苗族的芦笙舞、侗族大歌等地方文化转化为了可被国际社会理解的文化符号,由此也形成了从地方实践到全球议题的对接机制。(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