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习水聚焦老年群体急难愁盼,以政策保障为基石、服务创新为抓手、环境改善为支撑,全方位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万千老人在民生福祉的暖阳下安享晚年。

  在金龙社区长者食堂开展娱乐活动 为老人带来欢乐。罗金 摄

  政策兜底强保障,真金白银暖人心

  “十四五”以来,习水将高龄老人生活保障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通过“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布局,从资金、设施、服务三方面发力,破解老年人“有钱养、有条件养、有人助”难题。在资金保障上,各类补贴政策精准落地,全面落实高龄补贴政策,构建起覆盖广泛、标准明确、发放及时的保障体系。“每月按时到账的养老金、高龄补贴,家门口热气腾腾的长者食堂,干净整洁的养老服务中心,现在的晚年生活真是越来越舒心!”习水杉王街道肖永华大爷细数着身边的民生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按照政策规定,65岁以上城乡居民每月可领取176元基础养老金,80岁以上老人能享受50元至600元不等的高龄补贴,特困供养人员最高每月可领取3000余元生活费及护理费。2024年以来,全县已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9亿元,惠及10万余人次。

  服务创新优供给,舌尖邻里皆温情

  针对老年人“吃饭难、社交少”的痛点,习水创新探索“政府主导+社区集体经济运营”全力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在马临街道和平社区长者食堂,每天新鲜采购的食材经精心烹饪,化作软烂清淡的适老菜肴,三四十个餐位座无虚席,老人们排队取餐、闲话家常,食堂既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成了“社交小天地”。“我们年纪大了在家做饭不方便,每天就到这里吃,饭菜也很合胃口,还有很多娱乐项目,很舒心。”社区居民王永应说道。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投用8个长者食堂,累计服务老人1.5万人次,其中4个易地搬迁社区的长者食堂,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60-79岁老人仅需3.25元就能享受“三荤三素两汤”的营养午餐,真正实现“一餐饭暖一座城” 。同时,依托“五社联动”机制组建志愿者队伍,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陪伴聊天等服务,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医护人员给老人做血压监测。罗金 摄

  体系升级提质效,医养环境双改善

  在专业养老服务方面,习水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习水已接收13个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总面积达4490余平方米,打造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探索多元运营模式。

  在习水第十二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健康监测区的“毫米波生命体征监测仪”正实时捕捉老人心率、呼吸频率等数据,无需接触即可生成健康报告;同时,根据老人实际情况配备桌面呼叫等设备,老人有任何需要无需动手,直接语音即可通知监护中心提供服务。“通过智能监测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老人们身体各项指标,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服务站负责人冯雪琴说道。

  “十四五”以来,习水通过改革整合,将21间农村敬老院优化为11间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交由专业康养公司运营,床位数达530张,集中供养345名特困对象。同时,打造老年养护楼、汇远康养中心等普惠型养老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520张床位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从家庭适老化改造到社区长者食堂,从资金补贴到专业照护,一张覆盖城乡、精准高效的养老服务网正在织密。“我们将聚焦两大重点,织密养老服务网,聚焦‘提质’与‘普惠’两大方向,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的服务品质,深化医养康养结合,并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农村互助养老等新模式,构建‘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将建强一个具备失能照护、示范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镇级推动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则广泛发展邻里互助点,夯实居家养老基础,确保服务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为全县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多普惠养老服务,让全县老人享有安心、舒心的晚年生活。”习水民政局副局长袁锐说道。(谢永恒 罗金)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