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深山寻百草 匠心传岐黄
清晨的高坡,薄雾萦绕,药香暗藏。近日,贵州省剑河县民族中医院精心组建了一支由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通煊带队的采药小队,他们背起竹篓,带上工具,深入苍翠群山,开展了一场寻根溯源的“道地药材”采集之旅。
“像这味翠云草晒干就可以用,一般15克到20克,对肾炎、脚踝水肿的病人效果就很好,它还有利尿的作用……”队伍刚出发,杨通煊便迅速切换至“老师”模式,在行进间向身旁的徒弟们讲解着手中草药的用法与剂量。他们的目标,是采撷剑河这片“天然药园”所孕育的茜草、凤尾草、翠云草、八角枫等道地药材,从源头守护苗侗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剑河县山林中野生的草药。杨洁茹 摄
“我们剑河身处雷公山地区,有着优厚的自然条件,是天然的药园,所以药也比较有特色。”采药途中,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通煊望着连绵青山介绍道,“中药材需要特定的生长环境,剑河的道地药材用起来药效好,所以我们特别崇尚本地的中药材,临床反响也一直很好。”
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县民族中医院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当地建设“定制药园”,将野外采药的“寻宝”行动与田间种植的“孕育”过程有机结合,为苗侗医药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在崎岖山路上,每当有所发现,杨通煊便会停下脚步,将大家召集到身旁。他俯身拈起一株草药,现场教学便在林间地头生动展开。“除了它的学名,你还要知道本地的别名、土名。”杨通煊声音洪亮,字句清晰地强调,“它的别名喊叫‘水井边草’,学名叫‘凤尾草’,记药要这样记,这样跟老百姓介绍他们才知道!”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杨通煊在教剑河县民族中医院的医生识药。杨洁茹 摄
这份对“道地”与“本土”知识的双重坚守,源于医院几十年来“师带徒”的传承实践。“我们医院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师带徒,必须要通过言传身教,实地验证。”杨通煊表示,医院不仅经常组织上山采药、认药、识药,还创办了本地草药房和民族草药博物馆,馆藏本地标本已达四五百种。“平常没有时间上山采药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到标本馆去认药、识药。现在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是相对完备的,但实地认药是短板。所以我们把上山认药作为必要的传承手段,周末或基层医生培训时都会带大家来,并让徒弟们慢慢完善本地标本,起到一个长期传承的效果。”
跟随着师傅的脚步,该院儿科主治医师王光艳在这次采药中收获颇丰。“每次跟师傅上山采药,从临床到实践,对中医药的生长、采摘、炮制、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得我在中医药应用上比以往更有自信。”王光艳感慨道。

剑河县民族中医院苗侗医药展示厅的中草药标本。杨洁茹 摄
一草一木,皆是天地馈赠;一师一徒,共续岐黄薪火。采药归来,并非终点,这些承载着天地灵气的药材,将在药师的匠心炮制下,完成从山间草木到济世良药的蜕变。
剑河县民族中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莫菊英表示:“我们将持续依托剑河的生态优势,深挖苗侗医药宝库,通过‘活态’传承与‘实体’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支‘懂药、识药、用药’的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苗侗医药这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彭开燚 杨洁茹)









